赵德润,男,吉林长春人,1946年3月生,196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新华社高级记者。现任新华社河南分社社长、党组书记,河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赵德润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1971—1974年任河北省临西县委宣传部干事,1974—1975年任邢台日报记者,1975—1985年任新华社河北分社记者、记者站长,1985—1991年任新华社河南分社采编主任、副社长、党组副书记,1992年至今任河南分社社长、党组书记。
在长期新闻宣传实践中,赵德润以坚实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创造了突出业绩。他善于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把握重大事件、敏感题材和难度较大的报道,采写了大量对党和国家有重要参考价值和产生较大社会影响的公开和内参稿件。文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富于哲理。1982年关于河北肥乡选举事件的报道,揭露了党内帮派思想严重和党性不纯的人,利用肥乡县党代会选举机会,进行非组织活动,受到邓小平、胡耀邦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中纪委和中组部就这一事件向全国发出通报,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党风党纪教育。党的十二大通过的新党章在《党的组织制度》一章中补充修改了防止类似事件发生的内容,对党的建设做出了贡献;邓小平同志在三次重要讲话中谈到肥乡事件,其中一篇已收入《邓小平文选》。1991年采写的《总书记晤见小和尚》一文,通过江泽民同志在洛阳考察与白马寺小和尚一番令人振聋发聩的谈话,反映共产党惩治腐败的决心和信心,阐明了党的宗教政策。《了望》周刊国内版和海外版同时发表后,国内外几十家报刊转载,产生了重大影响,此稿获中国新闻奖。
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赵德润深刻理解、努力实践党的基本路线。他站在时代与历史的交叉点上,成功地主持了农村改革、国企攻坚、黄河治理、人口与环境、改革开放二十周年等一系列重大报道,他独立采写或与人合作的重点报道,深刻反映了中原地区伟大历史性变革:1987年沿陇海兰新铁路西行,对这一地带的经济发展状况作全面调查,写出了《横贯祖国的金腰带》、《是打开西大门的时候了》等系列报道,建议尽快开放和开发中国中西部地区,引起中央有关领导部门的重视;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满怀激情写出《刮目相看河南人》、《挣脱历史的重负》等系列报道,生动反映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热潮给古老的中原带来的撞击和变化;通过深入老工业基地洛阳蹲点调研,写出的内参受到江泽民、朱镕基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他把河南作为中国的缩影,潜心研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通过对河南人口问题的深入剖析,写出《人口大省的新对策》、《经济要上去,人口要下来》等有独到见解的力作。1998年他主持采写的的长篇通讯《焦裕禄的夙愿实现了》,以生动的笔触深刻地反映了改革开放使焦裕禄的夙愿得以实现、改革开放更需要弘扬焦裕禄精神,人民日报等十多家报纸刊用,受到中宣部领导同志的表扬。
从采编主任、副社长到社长,赵德润担任分社领导工作15年间,坚持不放下手中的笔和照相机,经常深入基层,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了解他们的愿望和要求。为掌握第一手材料,他在灾区和群众一起喝浑浊的生水,吃霉变的干粮;为在建国五十周年充分展示中原大地的变化,他带领摄影记者飞上蓝天,圆满完成《空中看河南》大型航拍任务。
江总书记主持中央工作十年来,三次到河南视察,他三次随同采访,出色地完成了报道任务。作为国家通讯社的分社社长,赵德润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思考问题,把握舆论导向。他在策划和组织指挥重大报道中,表现出较强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他担任分社社长、党组书记近10年来,河南分社以报道为中心的整体工作水平明显提高,已进入国内分社先进行列。
他的主要著作有《横穿中国》(合著)、《中原县域经济》、《赵德润作品选》、《穆青摄影作品》等均由新华社出版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