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案五大传奇

   

      天天研究录像的余慧明
  余慧明是个凡事不愿张扬的人。可偏偏是他揪住了张书海的狐狸尾巴。
  善于隐藏的银行大盗张书海,能被民警余慧明“怀疑”上,“说碰巧,也不是碰巧。”一个熟悉余慧明的人说。
  “ 也该他立这个功。”余慧明的一个同事告诉记者。
  余慧明的妻子最知道这半年来他所承受的压力。平常,有人说她:“嫁个老警,也没见有啥‘风光’的。”她也不在意。这次,她真体会到了这种难言的苦涩。
  自从余慧明被抽调到“12·9”专案组后,40多天都没回过家。有时妻子担心,到他单位一看,他在研究劫案录像。
  其实,那些天里,余慧明没事就在那儿看“12·9”案件的录像。反反复复地看,反反复复地琢磨。然后就对照现场证物琢磨。到其负责的辖区居民家中排查时,对于那些与公安技侦专家们所“画”的嫌疑人的特征有点相像的,就反复盘问“比对”个一二三。
  因为在排查中“怀疑”上张书海,并取得了他的指纹,张书海的尾巴才露出,“12·9”大案才得以突破。因此,余慧明被前来慰问的郑州市领导称为“12·9”大案侦破中的“功臣”。
  即使如此,他仍不爱说话。
  昨日,记者在郑州市刑侦支队见到了余慧明,1米8左右的个头,斯文得像个中年教师。当记者问他有关“12·9”案件的情况,乃至他个人的情况时,他都谨慎地一句话也不愿说。实在问得急了,也就是多两个动作:要么是摇头,要么是摆手。记者向他反复解释,“功臣”依然是一句不说,一直都是平平静静的,也看不出有啥特别溢于言表的高兴,仿佛像个局外人。
  他的一个同事说他是“很慎重的一个人”,“很正统”,“不爱张扬”,“是实实在在干事情的一个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余慧明排查出张书海,也正因为他的这一踏实认真的性格和工作作风。
  余慧明的妻子的一个同学告诉记者,余慧明有一个很温馨的家庭,他能立大功,他的妻子功不可没。为支持当警察的丈夫工作,他的妻子牺牲了很多很多。她常听他的妻子说丈夫忙得老顾不上家。他妻子在同学中是很优秀很优秀的,同学们都觉得她嫁给一个“小警察”有点亏。平日大家见面,经常调侃余慧明的妻子:“你看像你丈夫这些当警察的都是干啥的,郑州抢银行案件一个接着一个,却一个也破不了。”他妻子尴尬中不忘替当警察的丈夫及警察们辩护。这一次她从报纸上得知余慧明在“12·9”大案侦破中立了大功,就打电话向余慧明的妻子祝贺,当时,余慧明的妻子说了这样一句话:“案子破了,立功不立功倒没啥,起码给郑州的警察争了一口气吧!”余慧明的妻子的这位同学告诉记者,那话,让她听了很是感动,她觉得当警察的也挺不容易的。
  余慧明的妻子也不愿接受记者的采访,她告诉记者所找的牵线人说,余慧明不愿张扬,当妻子的,她尊重丈夫的意愿,支持丈夫的工作……
     李民庆“割麦子”
  “12·9”大案一天不破,郑州市公安局局长李民庆就一天寝食难安。这个月初,他带了一批民警到郊县寻访。当行至登封时,李民庆深夜两点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谁也不见。但房间里亮着的灯光使随行的人知道他好像一夜都没睡,没有人知道这个人在想啥。凌晨5点,房间门洞开,不见了他本人,也没有人能跟他联系上。几乎过了有将近3个小时,他回来了,脸上一个劲儿地笑。他的话让在场的人都感到莫名其妙:“我去跟农民一块割麦子了……”
  这场割麦事件在全市警界刮起了一场飓风——第二天下午,李民庆决定,全市各分局抽调1800名民警在郑州公安干校集中封闭培训两天。这两天都发生了什么事,局外人不得而知。只是后来在各个辖区都有专案组,吃住在专案组的千余名民警分三条战线五个战区的1974条梳密式排查线索使方圆数十里的“问题人口”心惊肉跳。
  有人说,那天早上割麦子,农民是一搂一搂地割,人家李民庆局长是一根一根地在割。要不,张书海,他咋就不明白“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这个小孩子都懂的理呢?
     吴国涛和12万枚指纹
  没有大喜的张扬,只有波澜不惊的腼腆。白白净净的吴国涛平静地谈着要了张书海“命”的那枚指纹。
  习惯了。除了平时刑侦上的正常技术工作以外,排查相关“12·9”劫案的可疑指纹成了吴国涛以及战友们每天必修的功课。12日深夜,张书海十个墨黑的指印在他眼前一“出现”,他的困意顿时没了。
  “12·9”银行大劫案带给郑州人民尤其是郑州公安的伤痛太大了。郑州警方技侦民警从一片狼藉的案发现场遗留物上提取了不少指纹。这些指纹都被编了号,其中受到特别关注的是16号和4号指纹。
  凡可疑指纹均首先与这两个指纹比对。 灯光下,吴国涛只嫌自己的眼睛小,他用放大镜反反复复地看,那回峰、那结合点、那转向——张书海墨黑的一左一右两个指印与在案指纹惊人的一样。事实上,指纹先对上的是16号,而16号是交通路劫案上的,等比对4号时,还是一样,4号恰恰就是“12·9”现场炸药包上的那枚。换种说法,即使张书海不供出他是“3·3”劫案的元凶,16号指纹也已使他无可逃遁。
  吴国涛说,干痕检这一行需要非常慎重,给指纹下结论不能说“像”还是“不像”,而只能说“是”还是“不是”。他又拿到显微镜下看:“还是。”
  凭着较强的业务素质,他这时候敢100%断定“就是他”。但是因为“12·9”案情太大了,他想更固定,想更准确。自己的战友庞会启也反反复复地看:“是?”怕眼睛看花了,小庞揉揉眼,又掰开眼看——“真是啊。”
  据了解,从“12·9”案发到现在,光吴国涛他们这儿排查的指纹就有12万枚。就是说,“12·9”大案的可疑人员,仅中原辖区就排查了1.2万人。
  吴国涛1994年从郑州警校毕业分配到中原分局,在显微镜下面趴了7年。妻子原在纺织厂工作,前些日子下了岗,两口子现在还没有要孩子。他一直还没有亲自告诉自己的妻子,“12·9”大案的侦破,他也有功劳。
  当有记者问吴国涛:“立过功没有?”他有些羞赧地说:“还没有。报过一次,现在还没有批下来,只通报嘉奖过。”
  “可是,我是郑州市的十大杰出青年啊!”说这句话时,吴国涛显得很认真。他珍惜自己的荣誉。
    神奇的“扇形”排查
  186天的摸爬滚打,完全是按照一把“扇子”进行的。据说,这把“扇子”以银基商贸城为基点向西南奋力张开,南到航海路的合行,顺接交通路的“3·3”,向西则毫不迟疑地延伸到了淮河路。有不少线索认为,“12·5”合行(郑州市商业银行)被抢后歹徒的逃跑路线是鞋城,“3·3”作案后的路线是淮河路,“12·9”案件后,歹徒是在陇海路上消失的……这三个扇面均汇集到了“银基”这个扇子头。
  外围的“扇子”以郑州为基点,扇面向周边地市无情张开:东到开封,西至许昌。
  悬得很:张书海在郑州的窝点“绿城花园”就离扇子边只差一点点,而平顶山叶县则恰恰就在外围的“扇子”棱上。你说,这是天意,还是中原警察的神勇?
  喜的是:这种“扇形”排查侦破,使“12·9”成为全国第一。有专家说了这样一句话,纵观全国20年之内所发生的系列抢劫银行案件,有侦破过程而破案的,这还是第一起。
  这种“过程”说的就是,以案发现场为中心进行辐射式勘查,并串“12·5”、“3·3”两起劫案,找出此类案件的共同点,据此,大量侦查。
    几乎找不到的指纹
  连日来,街谈巷议的是“指纹”最终把魔头引进了看守所。但人们哪里知道,指纹的提取有多难。
  连张书海自己都坚信自己没有在现场留下“小辫”,也侥幸地认为警方不会怀疑自己。所以他大胆地静候在郑州。
  然而他不知道,我们的警察偏偏从看上去几乎不可能的地方——一张报纸、一个废旧塑料袋、一个旧纸盒上,找到了这些“要命”的东西。
  提取指纹是项十分精细的活儿,稍不留神还会碰坏那娇贵的东西,痕检时不管是足迹还是指印,都是现场最最贵重的证据。有时候,一个痕迹的存留会从根本上改变一个案件的命运。
  按一般常识,在光洁度较高的物品上不太好提取指纹,再就是从物质纤维较粗的物件上采撷证据很难。但郑州的技侦民警竟真的从这些地方“录”下了歹徒的作案痕迹。从包装爆炸装置的黑色塑料袋上,从附着力不强的魔力毛掸包装盒上,从一张废旧的报纸上,从……
  神奇的是,留下犯罪分子指纹的报纸,经过艰苦卓绝的排查,竟然能发现这张报纸就在汝河小区附近“出没”过。
  凭借指纹茫茫人海擒顽凶,只在朝夕。因为指纹学上说:人的指纹终身不变;茫茫人海中,只有50年才有可能会重复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