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里乡村、梦里老家”,西河湾古树溪流展现大别山生态之美;“中华文明、历史村落”,丁李湾古民居述说一场诗意雅集;“将军故里,创客小镇”,田铺大塆农家小院描绘乡愁野趣……
这是2019年11月28日无人机拍摄的新县丁李湾村风光。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从“靠山吃山”到“共享青山”,从盯着几亩山场到用活红绿资源,河南省信阳市新县依托丰富的绿色生态、古色乡村、红色历史资源,大力发展全域旅游,趟出一条革命老区、贫困山区的绿色发展路。
靠山吃饭尤其需要养山护山
新县地处豫鄂两省接合部,是一个以林为主的山区县,森林覆盖率达76.7%。
这是2019年11月28日拍摄的新县丁李湾村风光。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上个世纪一段时期,群众靠山吃山,守着几亩山场过度砍伐。植被破坏,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山上树木少了,群众仍没有富起来。
既不能让县里守着绿水青山不发展,群众守着绿水青山不吃饭,也不能竭泽而渔滥砍滥伐。新县认识到,靠山吃饭尤其需要养山护山,只有把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统一起来,让山区变景区、民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才能实现绿色、协调发展。
这是2019年11月28日拍摄的新县西河村风光。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新县县委书记吕旅认为,要坚持视山如父、视水如母、视林如子,不挖山、不砍树、不填塘、不截断河流、不取直道路。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控制性指标由此写入了新县的政府工作报告。
从2014年开始,新县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覆盖面达100%,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实现国家卫生县城“四连冠”。
乡村既有“颜值”,又能“吸金”
大力整治下,到处挖山毁林的风气遏止了。但是,如何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新县想到了旅游业。处于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交汇之地的新县,有相对稳定的消费市场。新县因势利导,把旅游作为大产业、大民生统筹推进,围绕绿水青山做文章。
新县田铺大塆村一位村民在家中(2019年11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从2014年起,新县建立“每年6个1000万元”财政投入机制,通过设立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实施“美丽乡村生态新县”五年行动计划等,重点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和旅游名村,形成了“山水红城+九镇十八湾”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西河、丁李湾、田铺大塆等一批传统村落焕发新魅力。
周河乡西河村是个有8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该村依河而建,山环水抱,河两岸古木参天,200年以上树龄的古树达100多棵。但因交通不便,该村一直未脱贫。
这是2019年11月28日无人机拍摄的新县丁李湾村风光。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村民张胜利说,因为贫困,过去村民大都外出打工。这几年村里搞起旅游开发,很多人又回来了。2016年,张胜利在村里开了一家“古村酒馆”,靠餐饮和卖土特产,每年收入一二十万元。“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游客一拨接一拨排队等吃饭,我们一家人根本忙不过来,还得雇人,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
2019年11月28日,一位村民在新县田铺大塆村展示皮影作品。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生态建设激活乡村经济
“只有把青山绿水利用起来,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发展方向,让群众从绿水青山中增收致富,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王承哲说。
2019年11月28日,游客在新县田铺大塆村游览。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以生态建设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新县先后成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中国体育旅游目的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近3年来,新县旅游综合收入、游客接待量年均增长20%以上。2018年8月,新县成为大别山革命老区首个脱贫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
这是2019年11月28日拍摄的新县田铺大塆村风光。 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2018年12月,新县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全县17个乡镇全部创建成为国家级生态乡镇。
新县县长夏明夫表示,新县的做法可以用4个“注重”来概括:注重规划引领,坚持“多规合一”;注重改革破题,搭建文旅投融资平台,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注重机制创新,建立“1+3+N”旅游综合执法体制;注重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形成“人人参与旅游发展、个个争当旅游形象”的氛围。
2019年11月28日,游客在新县田铺大塆村游览。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县考察调研时指出,新县“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 半月谈记者 李钧德 冯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