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肉糊辣汤
在邓州有一种具有数百年传统的美食——羊肉糊辣汤。
胡辣汤是以羊肉汤提鲜味,以胡椒粉提辣味。只不过在原料选择上更为简约明快:熟羊肉(或牛肉)和面筋照例是要的,粉条改用粉皮,千张豆腐都弃之不用,而以黄花菜代之。浓淡适口,胡辣鲜香。逍遥胡辣汤"调料秘方选用20余种名贵的天然植物香料,其中有大茴、川椒、肉葱、草果、丁香、肉桂、胡椒、香味、砂仁、毕卜等,此乃历代名厨潜心钻研、千锤百炼的是佳配伍,少一剂则味不足,多一剂则味嫌杂,其鲜美醇厚盖源于此。
明朝嘉靖年间,宰相严嵩从一高僧手中得到一付僧寿延年的调料秘方献给皇帝,奏以烧汤饮之,皇帝饮后精神焕发,龙颜大悦,遂赐名为"御汤"。因此汤香、辣味俱全,胡称胡辣汤。京城陷落后,御厨赵杞带此方逃至西华县所管豁的中原名镇--逍遥镇,后来就流传下来了,成为一种常见、极普通的大众小吃。
返回
炝
锅 面
老毛他老人家说河南人是中国的吉普赛人,也许是真的。河南人几乎遍布全国各地,也许正因为此,河南人的饮食比较简洁方便,像今天要说的炝锅面就与众不同,我到过的地方也不算少,却从没有发现哪里有卖炝锅面的。我一直不明白,是外地人没有发现它的妙处还是河南人保守不肯外卖。这么好吃的东西居然没有发扬光大。
记得在小学时候,我家胡同口有一个中年人在自家门口摆了一张小桌子卖炝锅面。只要三角钱一碗,自然去光顾的都是些成年人.每次路过,嗅着那随风飘逸的葱香,看着吃面的人慢条斯里地挑着细如龙须的面条,真是不忍挪动脚步。面条不是什么主贵东西,眼谗的的是面条经过掌勺人的手过了一下就变得如此美味芳香。家里倒也是常吃面条,却从来没有发出这样的香味。于是时常为此痛恨自己不能快些长大挣钱。。。。。。
一晃几年过去了,那个卖炝锅面的已经改头换面成了一个餐厅的老板。这时候的钞票早不像过去那么紧张了,虽然炝锅面早已经涨到一元钱一碗,但吃碗炝锅面已经不再是什么奢侈的举动了。我也终于时不时地可以去那家餐厅里要上一碗炝锅面,细细品味其中的味道。
等我长大了,终于可以自己做饭的时候,做的第一顿饭就是诱惑我十几年的炝锅面。先把葱姜爆出香味,放进肉丝煸炒,加入料酒,酱油,胡辣粉,然后是黄豆牙,海带丝什么的,再倒入开水,下面条,青菜等。起锅时放韭菜香菜,再加一点点芝麻油最好不过。
可惜我做的味道很差,一点也没有我要的味道。后来再去偷艺,经过观察发现人家用的是高汤,而且下料很重。从此再也不在家里做我喜欢的炝锅面了。
在西安,自然是吃不到炝锅面。只好留一份想念在心里,等到回家的时候一定要去那家餐厅重温美食!
返回
小 磨 油
屈店村人有历史上传统的小磨油生产工艺,改革开放以来,小磨油经不断创新、改进,现已形成规模,每户年产小磨油12万斤,全村共有240户,总计年产小磨油14400吨。
屈店村小磨油是文渠乡小磨油制作工艺的发源地,流传至今有120余年的历史。最初,小磨油是用原始的土磨制造,先要把炒熟的芝麻磨成浆,然后澄清,最后才把油撇出来,需几十道工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改用快速便捷的电脑榨油,把粒粒饱满的白芝麻炒为色泽为红色的熟芝麻,倒进榨油机,随即就能生产出色泽红亮清香怡人的小磨油。因屈店小磨油“精、香、醇”兼备,而获“滴油满屋香”,“无风香三里,有风十里香”的美誉。军阀混战时期,吴佩孚雄霸中原,胁迫文渠籍小磨油正宗传人到帅府,授以“特需官”之职,常年加工小磨油供帅府食用。吴大帅还为笼络傀儡勾结徐世昌,把它作为“国宝”进献总统府。改革开放以来,屈店人发扬广大小磨油传统工艺,并运用现代生产机械,使小磨油生产作坊迅速遍布城乡各地,并迅速占领消费市场,使小磨油顿然成为城乡居民日常食用及馈赠亲朋好友的佳品。
屈店村隶属邓州市文渠乡,豫53线途经此地,进出交通便利。距内乡县衙30公里,距南阳
卧龙岗70公里,襄樊隆中90公里,武当山165公里,与邓州市区各旅游景点相距15公里。
屈店小磨油质量高,装璜精美,内销全国各地,远销国外,深受人们的青睐。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