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 洲 书
院
返回
花洲书院始建于宋代庆历年间,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范仲淹任邓州知州期间创建了书院内讲学堂——春风堂、藏书楼、斋舍,并在书院东侧创建百花洲,重修览秀亭,构筑春风阁,花洲书院因百花洲而得名。
公元1045年,范仲淹谪知邓州,为学风不兴而忧心忡忡,感到百花洲一带环境幽静,景色宜人,是理想的治学场所,于是在百忙中谋划,创办“花洲书院”。并且,公余到书院讲学。一时邓州文运大振。范仲淹的儿子、官至观文殿大学士的范纯仁,以及官至崇文院校书的张载,曾任邓州知州的韩维,均“从师范仲淹学于花洲书院”。(《嵩阳书院》)
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任叶县尉。曾到花洲书院瞻仰范公遗迹。作诗云:范公种竹水边亭,漂泊来游一客星。神理不应从此尽,百年草树至今青。(《山谷诗注·百花洲杂题》)
北宋绍圣二年(1095年),范仲淹的四子范纯粹任邓州知州,整修了花洲书院。从南宋至明朝,花洲书院屡圮屡修,曾为邓州州学。《嵩阳书院》记载:元朝时,曾
作翰林院编修的蒙古族乃贤,“世居南阳,曾游学花洲书院”。明嘉靖、万历年间,知州张仙、夏忠等相继对书院进行整修。到了清朝,历任知州更加重视整修花洲书院,办学规模越来越大。
现在的花洲书院,历经重修重建,总占地面积4.47公顷,建筑物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书院建筑是花洲书院内主体,为五进四院,中院更有全国少有的小巧精致的泮池,状元桥,成为书院一大特色。书院西侧并列为二进一院的范公祠。范公祠北为新建四进三院的名人馆,中院有古三眼井——范公井,整个建筑风格为清代北方建筑。百花洲位于书院东侧,紧临邓州保存最完好的一段明代古土城墙。布局为南山北水,洲南由各具特色的峭壁假山、五峰山和别有洞天组成。别有洞天假山将南北隔离,洲北湖内大小三岛,岛上再现范仲淹任知州时与民同乐的嘉赏亭及菊花台等。百花洲建筑采用范仲淹家乡清代江南园林风格。从而使花洲书院形成完美一体的中国典型书院园林。
花洲书院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道路平坦畅通,南 临邓(邓州)新(新野)公路,东临207国道,周围宾馆、饭店10余座。经过屡次机炉改革、建设,书院内部附属设施及服务体系相当完善,现有工作人员19人,其中保安2人,讲解员3人,医护人员8人,环卫及营业性服务人员8人。室内监控2人,维修工2人。年接待游客逾20万人次,收入百万余元。
花洲书院春风堂系北宋庆历年,公元10451范仲淹任邓州知州时创建,为公余讲学堂,1046年9月15日他在此写下千古名篇《岳阳楼记》。现春风堂房门两侧挂有范仲淹后裔范文通亲笔书写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楹联。先圣殿为书院学生拜师之地,殿内设高5米,宽3.5米的孔子贴金画像,殿前设宽4.5米,长16米的乐台,建筑面积为116.6平方米,是书院标志性建筑。范文正公祠是明代嘉庆年间邓州人民为纪念范仲淹所建,现存为清代建筑。房门上方悬挂二十九代孙范文通亲笔所题“范文正公祠”匾额。名人馆是为纪念古今邓州籍历史名人所建,建筑面积480.7平方米,为仿清代建筑。前院正房和厢房为《姚雪垠文学馆》,馆内陈列有姚雪垠办公用具,著作手迹及生平著作,中院和后院正房及厢房设医圣张仲景,历史名将张巡、铁铉等历史名人纪念馆。百花洲由谢绛在1039年任知州时辟建,后由范仲淹修建成书院园林,有菊花台、亭榭、太湖石点缀湖岸,岛内遍植花木,花洲书院由百花洲而得名,重建的百花洲为清代苏州园林风格。湖岛将全湖划分为大小水面,洲东面为自然收放线的溪流,北端有石舫“香舟”,中段临水有扇亭“月到风来亭”。南北湖、池水面3778平方米。百花洲之南的赏石园以欣赏石
栏、石景为主。赏石园北为五峰假山、五峰书斋和长廊、思范亭,别有洞天,形成一条完美的园林风景线。
花洲书院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历史历史悠久,可谓人杰地灵,生机蓬勃,是目前中国唯一的书院园林,堪称为岳阳楼的姊妹篇,瞻望发展前景,一片看好。
花洲书院南邻的人民路与207国道相交,距南阳、新野、西峡、内乡、襄樊等城市各旅游点最远不过80公里。从而形成了以邓州各旅游点,以花洲书院为圆心的放射旅游环线。目前最大的发展制约因素是:虽然经济的发展速度很快,但对于我们的远期建设设想投入,难免会出现资金短缺,进程缓慢的状况。花洲书院现为独立单位进行管理。远期建设除进一步完善书院内设施外,拟向北到南阁路、东至穰城路沿外城河以内进行规划建设“邓州古城遗址公园”,使之与花洲书院联为一体,总占地面积达8.4公顷,公园内将汇集邓州五千年的所有历史遗址、遗迹微缩景观,使游客至此便可饱览邓州古今历史文化、名胜古迹
。
返回
|
|
|
|
|
嘉 赏 亭 |
松 风 轩 |
“书山一览”台 |
胜景图照壁 |
闲 吟 亭 |
|
|
|
|
|
琴韵书声 |
范文正公祠 |
百花洲园林 |
学海行舟 |
不 欺 堂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