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村

返回              

    相关联接邓州台湾村高山族家谱

    台湾村现居住着360余户人家,共1200人,占地46200平方米,系台湾高山族的陈氏家族。 如今他们的长相、性格、婚丧嫁娶、及家庭成员的称谓,都保留着台湾高山族的独特风情。

    据陈氏祖传和陈氏高山族家谱显示,他们的始祖叫依那思罗,原系台湾嘉义县阿里山兹欧部落人,生于1646年7月16日,1661年4月郑成功及部将黄廷收复台湾时,15岁的依那思罗被征从军,被黄廷将军收为马夫。1668年依那思罗跟随黄廷到河南邓州屯垦定居,娶当地一位岑氏女子成亲,以妻姓谐音改名陈年。生育4子,分别取名为:元珍、元勋、元杰、元珠。1682年,依那思罗跟随黄廷再次征服台湾,把次子元勋、四子元杰带回台湾嘉义县阿里山番社。l71 8年依那思罗卒后,葬于下营村庙沟河畔,后其4子失去联系。

    自依那思罗距今,陈氏高山族在邓州发展已有335年历史。现在,陈氏高山族保留下来的部分遗物有:陈氏家谱、依那思罗的墓、碑,黄廷将军的头盔、画像及石碑等。该家谱的发现在全国还是首例,同时弥补了高山族无文字史的空白,对研究海峡两岸关系、台湾尤其是高山族的历史,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自台湾村被发现的20多年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海外报》、《中国建设》杂志、《全国政协报》、《工人日报》、《台声》杂志、中央电视台四频道都相继对“台湾村”情况进行了播报。

    2002年8月,纪念始祖诞辰356年,将始祖依那思罗夫妇之墓重修,重新刻制墓碑,在村口新建了一座牌坊门楼,上嵌“台湾村”。现陈氏高山族准备在原遗址上重建高山族风情园(共计占地90亩,包括阿里山假山、曹人民居、另附宾馆、商店、停车场等休闲娱乐设施)、祠堂、妈祖庙、黄延庙、碑以及黄廷和依那思罗塑像。

    “台湾村”位置于邓州庙沟河北侧下营民族风情园。207、3l 2国道、豫53、54线公路纵横贯通。使其与内乡县衙、湖北武当山、淅川香严寺、丹江水库及旅游城市南阳形成一个交通便利的圆心旅游环线,距离最远1 50公里,最近仅25公里。
 


河南邓州台湾村情况介绍(一)

    河南省邓州市张村镇的上营村是一个聚居着1200余名高山族居民的村落,因其数量占村总人口的一半以上,这里被称为“台湾村”。

黄 廷 画 像

    在上营村,高山族居民祖祖辈辈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清康熙年间,民族英雄郑成功部将率部由东南沿海北上至卢沟桥后,又奉命自此向东南一带分兵屯垦。部队里有五位来自台湾阿里山区的高山族士兵,分别叫依那思罗、迪摩达奥、安笃斯旦、安达依鲁、佚名,被安排在邓州城区西北40里处屯垦。他们各娶当地汉族女子为妻,并分别更汉姓为陈、周、蔡、黄、林,从此过上了渔樵耕读的平民生活。300年风雨沧桑,五姓后裔逐渐繁衍壮大,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台湾村”。到了1997年,在村民陈堂三家发现了编纂于清同治6年的陈氏高山族家谱。随后,周、林、黄、蔡四姓也先后找到了各自的家谱,家谱详细记载了他们先祖由台湾屯垦邓州及其繁衍发展的历史,这样,传说变成了史实,村民们高山族的身份也最终得到了确认。因此,上营村被称为“台湾村”,名副其实。

    自邓州城区乘车,沿豫53公路向西北方向行驶约20公里,就到了远近闻名的“台湾村”。一下车,便可看到以原来的邓内公路为主形成的一条街道。街道宽约20米,长约500米,两旁堆满了像小山一样的废旧塑料、家电、门窗家具等物品,这就是“台湾村”居民创建起来的豫西南最大的废品收购加工交易市场。“台湾村”的居民们在服饰、饮食、行居、婚丧嫁娶等习俗方面独具特色:在服饰上,与当地汉民相比,他们的上衣均无领子、袖子略短,下衣裆大腿宽,较宜于田间劳作。在饮食上,他们喜爱吃米饭,主食常常是萝卜、白菜夹肉焖饭,喜爱吃鱼。村民们不分男女老幼,一律嗜爱抽烟。他们以每年的腊月二十四为祭灶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蒸用糯米染红的顶子馍,以象征其始祖原为有军功之人;以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九为寒食节,这一天,村民们吃饭时不能见到太阳,还要穿上本族服饰,聚集在祠堂内唱歌、跳舞,表达对在数百年前抗击荷兰殖民者入侵斗争中牺牲的先祖的怀念。

    2002年,邓州市、张村镇两级政府借陈氏高山族纪念其始祖依那思罗诞辰365周年之机,投资数百万元,修建了集观光旅游与农业综合开发为一体的“阿里风情园”。“阿里风情园”共有台湾村牌坊楼、台湾阁、妈祖庙、高山始祖塑像等20余处胜迹。
 

黄 廷 头 盔

 

河南邓州台湾村情况介绍(二)

    张村镇上营村,最北边近路的村口,立着一座颇具南方建筑风格的牌坊门楼,门楼上方嵌刻着3个大字——台湾村。走进村中,但见房屋比邻挨近,或高或低,房前种青菜,院内养鸡狗,一派祥和宁静安居乐业的氛围,看得出,这里的外观风俗景象业已与当地民俗触为一体。走进屋内,中堂上与祖宗牌位并排描画的蛇与牛的图腾显然是与中原文化相去甚远的,给人以强列的异域感觉。

    历经岁月的洗礼,这里的高山族人总也不忘自己祖先与姓氏的渊源。郑成功大军中的黄廷将军在郑成功死后率部归降清朝并于康熙七年(1668年)又奉命率部屯垦河南省邓州。部队里有五位来自台湾阿望山区的高山族士兵,分别叫依那思罗、迪摩达奥、安笃斯旦、安达依鲁,佚名两人。其中始祖公依那思罗善骑射,精武功,系台湾诸罗县阿里山土番(今高山族曹族)猫地干社人。随黄廷到邓州屯垦定居时,年方22岁,就地结婚成家,遂以妻姓谐音改汉姓名陈年,所生四子及后代子孙均以陈为姓,让人牵肠的是:公元1682年,黄廷又奉命率邓州垦兵从施琅征服台湾。依那思罗虽在内地已有家室妻小,但始终未忘故土,出征时,将老二、老三两个儿子带回台湾加入土番山社,期待他日后告老还乡时再举家搬迁。依那思罗跟随黄廷数次出师征战,屡立战功,最后升任参军副将,享年72岁客卒邓州。就这样把几个儿女分撒在天各一方,兄弟相隔数百年。一一细说,这几姓人家十几代人的传承,子子孙孙,那一代不是殷切盼望能回祖居地拜祖,可这祖祖辈辈的心愿却至今难以完成!!

    迎面走来鼻子高高、眉骨和额骨突出,眼窝内陷,皮肤呈深黄色的壮实小伙子,从长相上不难看出,具有典型的高山族的特征,开口谈到高山族民族习俗的继承,他们的口音是地道亲切的邓州方言。

    这里的人大都鼻子高高、眉骨和额骨突出,眼窝内陷,皮肤呈深黄色,具有典型的高山族的特征。

    近年来挖掘“台湾村”历史文化遗产的工作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支持,自2000年以来,这里先后恢复修建了“台湾村”牌坊门楼,依那思罗夫妇墓、“台湾阁”和林、蔡、周始祖墓,塑造了高山族始祖像等,并且早在改革开放伊始的上世纪80年代,就深得党和政府的关怀,陆续恢复了陈、周、林、蔡、黄、张五姓的高山族籍,享受到比其它民族同胞更为优惠的民族政策。从去年开始,高山族同胞子女入学照顾分数,并享受其他多方面优厚的待遇。最新资料表明,上述几姓(高山族)社会关系纵横贯穿,人口已近千人。

    但他们期盼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归根的渴望、兄弟的亲情始终萦绕在这群高山族人的心中,并且一代一代不停地延伸……
 

 

林 氏 始 祖 碑


河南邓州台湾村情况介绍(三)

    近年来,在河南省邓州市张村镇的上营村、下营村,发现聚居着1270名台湾同胞,该村又被称为“台湾村”。专家称,上营村聚居台湾同胞数量之多、历史之悠久,在祖国大陆其他地方绝无仅有。

    祖国内陆何以出现台湾原住民聚居的“台湾村”?在上营村,台胞祖祖辈辈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清康熙年间,有5位来自台湾阿里山区的台湾士兵,分别叫依那思罗、迪摩达奥、安笃斯旦、安达依鲁、佚名,被安排在邓州城区西北40里处屯垦。他们各娶当地汉族女子为妻,并分别更汉姓为陈、周、蔡、黄、林。300年风雨沧桑,五姓后裔逐渐繁衍壮大,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台湾村”。

    多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村民们对外一直以汉人自称。1997年,村民陈堂三家的老房屋倒塌,其妻在清理房内物品时,无意间发现了编纂于清同治六年的陈氏台湾原住民家谱。随后,周、林、黄、蔡四姓也先后找到了各自的家谱。传说变成了信史,村民们台湾原住民的身份也最终得到了确认。

    如今,这里的台湾原住民居民以公路为界,路东的上营自然村居住着周蔡黄林四姓人家,约800人,路西的下营自然村居住着陈林两姓人家,约300人。走进村子,你可见他们的上衣均无领子,袖子略短,下衣裆宽。他们喜爱吃米,主食常常是萝卜、白菜夹肉焖米。

    他们以每年的腊月二十四为祭灶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蒸用糯米染红的顶子馍,以象征其始祖原为有军功之人。以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九为寒食节,这一天,村民们吃饭时不能见到太阳,还要穿上本族服饰,聚集在祠堂内唱歌、跳舞,以表达对在数百年前抗击荷兰殖民者入侵斗争中牺牲的先祖的祭祀和怀念。

    在婚丧嫁娶习俗及辈份称谓上,他们至今仍保留着台湾原住民的许多习俗。结婚时,新人不能坐车,要用轿抬;新人下轿时,用画有八卦图的竹筛罩在头上。村里至今还保留着一顶用于嫁娶新娘的花轿。人死后,多把棺木横放堂屋,出棺时,与汉族不同,小头朝前。棺木里要放上一块小木板,象征帮助死者漂洋过海回到台湾故乡的帆船。在更深人静鸡不叫狗不咬时,悄悄送亡灵上路,这是因为他们害怕死人的灵魂被当地城隍阻拦,无法回到远在大海彼岸的故乡。在称谓上,他们叫“爹”为“嗲”,叫“妈”为“呢”,叫“爷”为“公”,叫“奶”为“马”,叫“姑”为“高”,叫“哥”为“香”。

    “台湾村”的居民们数百年来互相通婚,许多人家便互为亲戚,村民之间关系极为融洽。谁家有了婚丧嫁娶之事,全村男女老幼出动帮忙。某家供养不起学生,全村人“凑份子”集体供养;学生考上大学,送行的一路上嘱咐要好好学习,多为国家作贡献,一直能送出数里之遥。

    村里居民们最关心的问题是台海关系,最感兴趣的话题是祖国统一。前不久,《中央电视台》播出电视剧《沧桑百年》,村里大人小孩每天都按时收看。

    2002年,邓州市借陈氏台湾原住民纪念其始祖依那思罗诞辰365周年之际,投资数百万元,修建了集观光旅游与农业综合开发为一体的“阿里山风情园”。游人观赏着台湾村牌坊、台湾阁、妈祖庙、始祖塑像等20余处胜迹,恍若走进台湾阿里山区台湾原住民的聚居地。
 

    相关联接邓州台湾村高山族家谱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