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州 旅 游 邓州市建置较早,属中原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考古发掘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达处之多,有文字记载邓州历代为国、郡、府、州、郡、县、市治所所在地。故地上地下文物蕴藏很丰富。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目前就保存较好的名胜而言,市区和各乡镇分布地都有,让我们在这众多的古迹中,采撷几处: 福胜寺塔 福胜寺塔,位于邓州市区十字街西南50米处。为七级八角仿阁楼式砖塔。平面呈八角形,塔门向南,高38.28米。塔身全部用青砖垒砌,内外壁面用白灰浆勾缝,内部用红粘土粘合。塔身自下而上逐层递减,外廓刚柔适度,造型优美,有明显的宋塔特色,1963年被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年久失修,塔身损毁严重,1951年、1988年河南省人民政府两次拨款加固维修。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修葺该塔时发现地宫。经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于1988年7-8月进行了发掘。通过发展。在地宫中发现金棺、银椁及佛骨、佛牙、舌利子等28件稀世珍宝,蜚声海内外,对研究古代的科技史、艺术史、宗教史、建筑史等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自93年该塔开放以来,吸引了国内外游客近万人次。回归桑梓的300多位台胞,于93年9月份在福胜寺前举行了联谊会,台胞当场为博物馆捐款5万元。 西清真寺 西清真寺座落在市区团结西路(小西关)南侧,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一1620年间),1957年由原邓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真西寺始建于明,清道光四年重修,原有房屋28间,占地1000多平方米,另有石碑8通,木制匾额21块,明未遭兵焚。清道光二年(1736年)和道光四年(1825年)进行了重修。1958年大炼钢铁时部分建筑被毁。现有礼拜堂、望月楼和卷栅9间,礼拜堂居中长13m,宽8.1m,高10m,5檀,抬梁式结构,内有四个方柱,中间较大,两梢较小,是做礼拜的地方,其西有望月楼,是伊斯兰教寺院中特有的建筑,为向訇观看月亮出没,宣读圣书、斋戒时使用的地方。望月楼重檐歇山式房顶以灰色筒子瓦覆盖,南北长10m。东西宽6.5m,高15m,雕龙画栋,八角玲珑,颇具匠心。在开斋时,伊斯兰群众可登楼望月,鸟瞰全市。礼拜殿靠东为巷棚3间,歇山式,长13m,宽9.4m,高8m。礼拜殿、望月楼、卷栅三者以勾连搭式之法组合在一起,紧紧相连,给人以宽敞肃穆之感,现归邓州市伊斯兰教协会管理。 西清真寺虽遭破坏严重,但现存的建筑保存尚好。1988年全市伊斯兰教群众为修葺西清真寺发起募捐,现已整修完毕,此寺对研究宗教、建筑、历史等有一定价值。 汲滩陕山会馆 汲滩陕山会馆位于城东20公里的汲滩镇中学校院内。1957年由原邓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会馆,是外地旅邓商人聚会议事的地点。也用来敬神感灵,祈福禳祸,交流信息,接待商人和停放货物。明清时期,邓州经济活跃,在邓州兴建的会馆有15处之多,在这些会馆中,以汲滩的“陕山会馆”最讲究。会馆内有大殿、拜殿、戏楼、钟楼、鼓楼、春秋楼及石牌坊等,气势雄伟,巍巍壮观。 汲滩镇紧靠湍河,又是赵河入湍处,且东边与新野的上庄、王集乡毗邻。全镇地处平原,地势平坦。湍河自西由后湾入境,赵河自北由李洼入境,至后湾汇入湍河,东流折向南,过刁堤入新野县境。在清代湍河水深,汲滩镇是邓州水路货运的集散地,非常繁华,有“小汉口”之美誉。因此,陕山会馆当时经济是很活跃的,有大批商贾集此地。 现存的陕山会馆,中线上有卷棚三间,大殿三间。大殿两侧各有陪房两间,构成一个整体,全系砖瓦结构。主房全出前、后檐,歇山式。卷棚进深8.7米,长11.6米,高7米;前有月台,月台高0.5米,宽4米,长9.5米;大殿进深11.6米,高8米,陪房进深6.5米,长7.2米,高5米。卷棚与大殿间有近2米的间隔,房檐相接,显得紧凑,建筑高大雄伟,结构严整,保护较好。
相关文章:南水北调中线渠首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