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邓州市位于豫西南边陲,耕地面积240万亩,辖29个乡镇办,578个行政村,人口153万,其中农业人口120多万。2004年,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现代化中等城市”目标,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三抓”(抓优势农户、抓经济能人、抓企业家)带动、“四轮”(工业发展、特色农业、城镇建设、市场流通)驱动的经济发展思路,极大地调动了全市上下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了城区互动,并使全市经济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加快了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二是实现了农村土地合理流转,为集约经营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济,促进了土地向种植大户和优势农户转移;三是提高了全市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实现农业生产新的增长,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新的不竭动力。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和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加了土地产出率,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增加了农民收入,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基本情况

粮食生产:全市粮食种植面积215万亩,总产7.12亿公斤,其中小麦145万亩,优质麦90万亩,小麦订单生产30万亩,玉米25万亩,豆类25万亩,红薯17万亩,其它3万亩。

棉花生产:棉花种植面积49万亩,其中彩棉1.5万亩,平均单产皮棉68公斤,总产3.332万吨。种植抗虫棉20万亩,主要品种有中40、冀66899B等;杂交抗虫棉10万亩,主要有标杂A1、湘杂3、南抗3、豫杂35等;杂交棉5万亩。

油料生产:油料面积76万亩,总产1.69亿公斤,其中花生50万亩,芝麻8万亩,油菜18万亩。

二、产业特点

邓州市以“三抓”为切入点,农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市结构调整面积达到90万亩,形成连片万亩以上大方10个,5000亩以上大方18个,千亩以上大方120个。优势农产品加速向优势产区集中,以刘集、罗庄等乡镇为主的一年三熟、四熟粮 套种模式,以夏集、文渠、张村、裴营、龙堰等乡镇为主的林粮林经、林饲间作套种模式,以腰店、城郊、赵集等乡镇为主的反季节蔬菜已成规模。种植大户、规模化种植在我市显露生机,全市50亩以上经营大户1800户。全市土地经营正在分散种植向适度中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趋于形成,农民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推动了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

三、农业项目情况

邓州市委、市政府“项目加速年”活动为载体,转变观念,积极申报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先后编写《河南省邓州市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项目》(已经省农业厅报农业部立项批复)、《邓州市玉米优质高产节本增效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已通过南阳市农业局报省农业厅。《邓州市小麦条锈病应急防治设施建设项目》已经河南省农业厅批复实施。到位资金55.9万元,《邓州市救灾小麦种子供应项目》,到位资金101.7万元。《邓州市“阳光工程项目》总投资30万元,到位资金16.2万元,《优质小麦示范项目》,到位资金7万元,《小麦条锈病防治补助项目》,到位资金13万元。其它资金正在陆续到位。在加大引资力度,搞好招商引资。一是在2003年成功引进“邓州市六和饲料”项目的基础上,又引资150万元,对饲料厂进行扩建,使生产规模由2003年的6万吨,扩大到当前年产12万吨,产值1亿元以上。二是引进资金300万,与雪阳彩棉纺织有限公司合作,对市种子公司棉花加工厂进行改制,已到位资金100万元,其余200万元将在近期到位。

四、农业科技

在科技培训和农业科教工作方面,利用农闲的有利时机,采用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以农业技术推广学校为基地,大力开展学历教育。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共培训“绿证”学员2800多名,广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累计培训农民60余万人次。加大了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力度,重点做好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开展各类试验示范50多项,推广先进实用技术20多项,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面积达250万亩次,增加社会经济效益5000余万元。

2004年,邓州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9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大关;农民人均纯收入2688元,同比增长21%;地方财政收入2.27亿元,同比增长29%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