署 名 文 章
返回
(一、二)
发 展 县 域 经 济 夯 实 崛 起 根 基
中共南阳市委常委、邓州市委书记 刘朝瑞
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是全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全省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中原崛起就失去了重要支撑。然而从目前情况看,中原地区大多数县域经济普遍存在着经济特色优势不明显,结构雷同,产业布局不合理;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经济社会结构二元分割,生产要素流动受限制;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健全,大量企业家没有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县乡两级宏观调控能力弱,整合资源能力有限等问题。因此,要实现中原崛起的宏伟目标,必须把县域经济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展示中原崛起的亮点
没有特色就没有优势,没有优势就没有竞争力。只有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县域经济乃至全省经济才会有强劲的竞争力和旺盛的活力。
合理确定产业定位。县域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相对完整的行政和经济区域,自然资源、经济基础、文化背景及地理区域等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基础不同、优势不同、阶段不同,发展的方法和路子也不会相同。但一个共同选择是:必须立足自身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沿海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反复证明,只有因地制宜,准确定位,才能培育起有别于其他地区、有市场前景和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因此中原地区在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原则上要不求高、不求大、不求精,只求准、只求优,要从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新格局、新趋势中来审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从而找准自己的特色经济定位。邓州立足于农业大市、人口大市、工业弱市、农民收入低的现状,在农业发展上,突出具有传统优势的林、牧、烟、棉四大特色产业,做出了具体的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杨树经济,力争经过2年-3年努力,杨树面积由1.13万公顷达到4万公顷,加工企业达到1000家,形成在全省有影响的林木生产加工基地;棉花种植面积保持3.33万公顷,其中彩棉由0.2万公顷发展到0.66万公顷,形成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彩棉生产基地;烟叶面积提高到0.66万公顷;畜牧业产值达到农业总产值的40%。在工业发展上,依托邓州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充足的人力资源、广阔的消费市场空间,相对充裕的电力、土地资源和区位比较优势,坚持三为主(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以中低档次消费品制造业为主)原则,以轻、小、民(轻工业制造、中小企业、民营经济)为方向,致力于发展粮油加工业、棉纺加工业、林产品加工及造纸业、汽车配件业、建筑建材业等五大产业,全面加速工业化进程,走农区工业化的新路子。
准确把握发展阶段。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政府必须审时度势,准确把握,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拔苗助长,要正确引导、合理推进,促进其健康发展。特别是在工业化的初级阶段,要坚持五不(不盲目趋同,不强求培育龙头,不追求完整的工业体系,不追求完整的工艺流程,不盲目搞产业升级)原则,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合理确定产业定位。
发展区块经济。区块经济反映了县域工业的聚集规模,体现了县域经济要素的配置优化水平。一方面,同一产业在地理上的集中,能够有效地促进行业在区域内分工,对提升产业的竞争优势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在产业聚集中,生产者从相互模仿开始,生产技能、市场信息、生产要素等快速流动,促使企业不断降低成本,不断进行技术改造,不断提高集约化程度。发展区块经济要坚持以资源引项目,以项目引资金,把外来和本地企业聚集到园区,形成小产品大行业、小企业大规模、小资本大聚集的聚集型簇群经济,从而构成以特色产业为主导的县域特色经济板块。
发展配套经济。社会越发展,科学越发达,社会化程度就越高,专业化分工就越细。优势企业为追求效益最大化,纷纷将非核心产业向外扩散,其投资少、技术含量不高的特点,为广大中小企业带来大量的配套生产空间。中原地区要密切关注这一发展趋势,把发展配套经济作为对外开放的主攻方向,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引导中小企业依托大企业集团和优势企业,为其主导产品生产配套零部件,形成配套产业。在这方面,邓州主要依托位于沿江汽车工业带(武汉、襄樊、十堰)腹地的区位优势,借助十堰、襄樊两地汽车工业扩大生产规模的机遇,引进汽车配件生产项目,把邓州工业经济融入沿江汽车工业带。
城乡联动,产业支撑,增强中原崛起的支撑力
城镇和农村密不可分,一方面,农村要获得城市技术、智力、信息、资金等支持;另一方面,城市经济必须以农村为车间、市场和劳务、原料及副产品供应地。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城镇和农村两个轮子一起转,走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子。
拓展城镇规模促产业。城市是产业发展的平台,产业是城市的生命,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动,无平台则产业难崛起,无产业则城市无生机。要通过拓展城市规模,增强承载经济能力,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有效聚集产业,吸纳人才、技术、资金,发展信息产业,从而加快人流、物流、信息流向城镇集中,形成经济要素市场,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聚集配置。同时通过产业发展,支撑城市发展,增强城市活力,从而把城市和产业融为一体。
引导工业向工业园区聚集。工业园区不仅是产业聚集地,更是扩大城镇规模,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有效载体。因此,要实现城镇化,不能就城镇论城镇,搞单打一,要把工业园区作为拓展城镇的有效手段,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建好园区推进城镇一体化。
搞好城乡互动。打破城乡壁垒,加速生产要素在大范围内合理快速流动,以城镇建设带动农村发展,以农村发展支持推进城镇建设,统筹城镇农村,使二者互相促进,共同繁荣。在具体方法上,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加速土地流转,把农民从土地束缚中剥离出来,进入第二、第三产业。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加速人口向城镇集中,膨胀城镇规模。以现有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完善功能,增强吸纳聚集能力,加快城镇化进程。
民营突破,能人先行,增强中原崛起的活力
中原地区县域经济之所以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其主要原因是民营经济弱小,要害在于企业家资源稀缺。浙江省的经济总量居全国第四位,县域民营经济占了全省生产总值的70%。在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中,浙江省就占了26席。浙江省发展民营经济的一条成功经验就是始终重视培育企业家资源,采取了政策上支持、物质上奖励、精神上鼓励等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不断壮大企业家群体。因此,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把培育企业家队伍放在首要位置。邓州就是通过三抓三创(抓优势农户、抓经济能人、抓企业家资源开发,创优秀党员、创五好基层党组织、创生态文明村)活动,促使劳动力、管理、技术资本等各种活力竞相迸发,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抓优势农户。就是抓种植规模大、有技术或管理经验的人。这部分人有头脑、有能力、有基础,只要环境适宜,扶持有力,就有可能成为一方经济发展的带头人。对这部分人,政府要在政策、经济上予以支持,鼓励其先发展起来。
抓经济能人。就是要制订政策,鼓励党政机关的干部下海领办创办实业。特别是鼓励物资、外贸、供销、商业等行业的下岗职工,发挥过去积累的经商经验,经商办厂或从事农业产业开发;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有经济头脑的农民从事农业规模开发或从事第二、第三产业。
抓企业家资源开发。就是一方面积极引进外地人才,另一方面对现有的企业家、乡土拔尖人才、科技工作者,大胆使用,搞好培训,增强本领,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作用。通过抓优势农户,培育经济能人,培养企业家队伍,最终形成企业家群体,使之成为振兴县域经济的中坚力量。
降低门槛,优化环境,为中原崛起提供保障
在优惠政策趋同的情况下,环境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发展县域经济无论是激活内部资本或是吸引外部资本,都必须有一个良好环境。只有创造了适合经济发展的温床,各种生产要素才能最大限度地聚集、优化,并迸发出强大的活力。在发展环境问题上,政府要做好六个字:挖坑、开渠、治污。所谓挖坑,就是要出台优惠政策,降低门槛,营造洼地,使外地资本、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源源不断流入,形成洼地效应。所谓开渠,就是解决生产要素来源问题,促进大开城门,拓展渠道,招商引资。所谓治污,就是治理发展环境,创造适宜生产要素聚集配置、转化为生产力的必要条件。要转变政府职能,从越位、错位、缺位转到优质服务及创造优质的服务环境上来。严格保护私人的合法财产,严厉打击恶势力及各种犯罪活动,整治市场经济秩序。要鼓励成功,宽容失败,注意加强正确的舆论引导,形成干事创业、竞相发展的浓厚社会氛围。
返回
南阳邓州:突破农区低水平循环之路
转《河南日报》05年06月21日16版
邓州,一个豫西南边陲的农业大市。今天,153万勤劳智慧的邓州人民抓住河南省重点扩权的机遇,负重拼搏,勇于创新,在这块土地上书写着突破的篇章,品尝着跨越的甘甜。
有数字显示:2004年,邓州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9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大关;农民人均纯收入2688元,同比增长21%,结束了连续8年低迷徘徊的局面;地方财政收入2.27亿元,同比增长29%。
今年的发展势头更为振奋人心:前五个月,全市完成生产总值4l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394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5%、7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幅居南阳市13个县市区之首。
走进邓州这块发展的热土,探寻其快速发展之谜,南阳市委常委、邓州市委书记刘朝瑞告诉笔者:“思路决定出路。邓州作为河南省五个重点扩权县之一,我们要紧紧抓住扩权机遇,认真研究农业大区低水平循环发展的怪圈,用非均衡的发展战略,激活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探索一条农区发展的突破之路。”
邓州市的决策者们深知,要实现经济的突破首先要——
思维突破——负重拼搏、敢于创新、坚韧不拔、实干兴业
邓州市有耕地240万亩,土地肥沃,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长期以来人们以农耕为主,丰衣足食,形成了勤劳简朴的农耕文化;同时,这里历史悠久,名人辈出。这里养育了“医圣”张仲景,唐代名将张巡,现代著名作家姚雪垠,当代军旅作家周大新等大批文人才俊。唐宋时期的韩愈、寇准、范仲淹都曾先后在邓州任职,后人称之为“三贤”。范仲淹在邓州写下了不朽名篇《岳阳楼记》,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这里知书达理的书香文化。
邓州,一个豫西南边陲的农业大市。南阳市委书记何东成(左二)在南阳市委常委、邓州市委书记刘朝瑞(左三)、邓州市长刘树华(前排右三)等的陪同下深入邓州农村宣传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邓州市抢抓机遇,修好农村公路。图为南阳市委常委、邓州市委书记刘朝瑞(中)和邓州市长刘树华(右一)在农村公路建设现场会上指导工作。
邓州市的决策者们在调研时发现,这里形成的农耕文化和书香文化曾经支撑一个时期的快速发展,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却表现出不利于经济发展的负面特征,也就是农耕文化表现出来的安于现状、小富即满,书香文化表现出来的循规蹈矩、轻视经商;长期以“邓大国”自居,喜欢宣扬辉煌历史来掩盖现实,喜欢用理想化的未来来代替现实,缺乏危机意识、忧患意识;盲目跟风、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本本主义严重、缺乏创新精神。这些思想已拖住了经济发展步伐。
如何从这种不相适应和阻碍经济发展的思想中走出来?去年刚过完春节,他们便组织四大班子领导和各单位负责人到浙江、江苏等省经济发达的七个县市区学习考察。亲身感受沿海人的干劲和精神,亲眼目睹本地同发达地区的差距,心灵深处受到了强烈震撼。在随后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中,全市干部群众形成的共识是:学浙江重在学其神。就是要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和现代化中等城市的目标,弘扬负重拼搏、敢于创新、坚韧不拔、实干兴业的新时期邓州精神,找准发展的突破口,创新思维,创新工作方法,持之以恒抓到底,抓出成效。
思想解放了,干劲起来了,然而,农业大市经济腾飞的突破口究竟在哪儿?请看——
战略突破——抓优势农户,抓经济能人,抓企业家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2004年年初,当邓州市的领导集体仔细审视县域经济发展时,明显地感到身上的担子很重。
邓州作为内陆欠发达的农业大市,本地自然资源匮乏,先天条件不足;工业基础脆弱,大项目少,群体小,拉动能力差;资金投入不足,经济扩张发展受阻;企业核心竞争力差,市场主体发育不成熟,内生动力不足,经济始终没有重大突破。
面对困难和差距,邓州市的决策者们没有退缩,他们在认真分析自身发展缓慢的原因时发现,农业大区普遍都存在一个“低收入→低储蓄→低产业→低效率→低收入”的低水平恶性循环怪圈。由于这个怪圈的存在又派生出许多怪圈,如计划生育: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经济发展环境:就业难→党政机关进人→收费养人→发展环境差→企业难以生存→就业岗位少。
如何打破这个低水平循环的怪圈?刘朝瑞,这位对县域经济既有专门的研究又有着多年主持县委、县政府工作经验的新任市委书记,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找到了对策:必须要抓住这个低水平循环链条中的关键链进行突破,也就是抓住一批有一定资本积累的发展潜力强的人进行激活,用关键的少数人带动重要的多数人致富。
对邓州来说就是要抓住三种人,其一是优势农户。种植烟叶10亩以上、棉30亩以上、粮油50亩以上、林100亩以上,养牛5头以上、猪50头以上、羊100只以上、家禽1000只以上,或其他生产性投资2万元以上;凡具备上述条件之一,户年均纯收入2万元以上的种养大户。
其二是经济能人。合法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生产经营,依法纳税,年纯收入2万元以上的致富能人。
其三是企业家。正式注册,固定资产投资100万元以上,合法经营,年纳税额5万元以上的企业法人代表。
刘朝瑞分析,浙江的企业家占总人口的万分之三十五,而邓州只有万分之零点五。企业家资源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为稀缺的资源,他们具有风险和收益的对称性、极强的整合资源能力和敢于创新能力。优势农户和经济能人是类企业家,他们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主体,区域经济的竞争从某中程度上讲就是这三种人才资源的竞争。邓州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积累,已涌现出一批企业家和优秀人才。按照二八定律,在邓州如果优势农户、经济能人和企业家能达到20%,那就能带动其他80%人致富。
具体做法上突出五路大军:一是挖掘本地的致富能手和企业家;二是引进外地企业家;三是是鼓励外出打工者返乡创业;四是动员转业军人建功立业;五是调动市乡基层干部中有经济头脑的人兴办实业。
实践证明“三抓”的威力是巨大的。邓州市赵集镇东孔村的农民张文杰,1997年在新乡市郊区为种蔬菜大户打工,他学来温室蔬菜的种植技术后回乡自建7亩多的反季节蔬菜,当年亩均收入就达1万元以上。在他的示范带动下,不到两年时间,这个村就有30多户农民建起蔬菜大棚,面积达到120多亩,成为当地有名的反季节蔬菜专业村。
文渠乡农民李显伟兄弟创办的丝化厂,已安排40人就业,人均月工资达600元,并带动周围60多户农民分散在家加工。
邓州市的燕店村有经济头脑的农户纷纷出来创办企业。眼下,这个村的农民已创办工业企业16家,个体工商户267家,形成了初具规模的面条加工基地,使1400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并拉动了运输等产业的发展。
邓州市坚持围绕农业上工业,走农区工业化道路。图为该市棉纺企业的生产车间。
突破的战略确定了,如何把“三抓”带动落到实处?请看——
突破的载体——工业经济、市场流通、城镇建设和特色农业
工业经济、市场流通、城镇建设和特色农业是邓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四个轮子。这个市以“四轮”驱动来发育优势农户、经济能人和企业家,又依靠这批关键人来推动“四轮”的快速前进。
工业经济
重点抓好企业家队伍,出台招商引资政策,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创新招商引资方法,创新招商引资机制,积极引进企业家到邓创业。去年引进大小项目248个,到位资金5.16亿元,市里提出既要立足于发展骨干企业界,又要立足于发育群体;一手抓市级工业园区,一手抓乡镇级工业园区,积极为各类企业家创业搭建发展平台。平时教育各部门多想企业家的难处,多体谅他们的艰辛,多排解他们的忧难,加速企业家群体迅速膨胀,至目前各类工业企业达1300多家,去年以来净增固定资产投资百万元以上的企业342家,今年前五个月,工商税收拉动该市税收增长30个百分点。
特色农业
邓州结合自身优势催生出大批优势农户来培育林、牧、烟、棉四大特色产业。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促进土地合理流转的实施意见》,推出6种形式,促进土地向种田能手聚集。财政部门对林、牧、烟、棉种植大户和彩棉种植户,给予财政补贴;对种烟叶、种树大户打井、购置大型农机具,给予500元至2000元补贴;对养殖大户,免费提供良种繁育、防疫服务等。工商、税务等部门,对小加工、小商贩、经纪人,免税收、证照和管理费等。对兴办企业者,银行进行政策倾斜,对信用户积极放贷支持,税务部门给予低额定税、减免征收等优惠。去年以来共发育催生出3500多家这四大特色产业的优势农户,同时充分发挥这批优势农户的“洇”、“染”作用,壮大规模、形成特色。裴营乡种植大户刘致州带动周围30多家种植杨树大户和16家养猪养鸡大户。眼下,在这些优势农户的示范引导下,全市已发展杨树35万亩,棉花49万亩,烟叶5万亩,畜牧业总产值仅去年就达22.5亿元。特色农业“特”字日渐凸现。
市场流通
一头连市场,一头连企业、连农户,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邓州把市场流通作为一项产业来培育,使之积极拉动企业家、经济能人和优势农户发展壮大。他们突出抓好穰东服装市场、农机大市场、粮油农资大市场、家具和汽车配件市场、建材和摩托销售市场等建设,采取经纪人代理,农产品拍卖、网上交易等方式增强交易功能。为各类企业家、经济能人和优势农场户开拓市场开辟了通道。同时,该市主要依靠这三种人来培育市场、繁荣市场。以宽松的环境,优质的服务来吸引人流,聚集商流,集散物流。穰东服装城今年以来就吸引70多位企业家和经济能人进驻经营,服装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0%以上;农机大市场也逐步成为豫西南最大的农机集散中心。
城镇建设
是企业家、经济能人和优势农户发展的平台,这三种人的发育是城镇化的重要支撑。邓州市按照“中心突破,重点推进”的思路,中心城区按照“大气、特色、精致、和谐”的方针,科学规划,打造精品亮点,同时搞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在集镇建设上,他们利用以往乡镇企业的废弃厂地,重新规划整理出九个乡村级工业小园区,鼓励中小企业进驻经营。城镇建设优化了硬件环境,搭起了发展平台。今年以来,有3个固定资产投资超亿元的大项目取得了重大进展,7个超千万元的项目建设步伐加快,58个投资超百万元的工业项目落户乡镇工业园区,壮大了集镇规模,丰富了集镇发展的内涵。
随着三种关键人队伍的壮大,如何加快突破的步伐?请看——
突破的捷径——工农互动、城乡互动、经济和生态互动
——工农互动。找准工业和农业的结合点,围绕农业办工业,走农区工业化道路。这是邓州“工农互动”的核心。在具体运作上,该市通过发育优势农户拉动林牧烟棉四大特色产业,把邓州逐步建成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去年这四大产业产值达到2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2.8%。同时,该市出台了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各种类型的企业家和经济能人兴办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粮油加工业、棉纺加工业、林产品加工业和建筑建材业。去年,共引进项目248个,其中80%以上是农产品加工类企业。目前,以金星啤酒公司、久友公司、六合饲料厂为龙头的140多家粮油、啤酒、食品、饲料加工企业,每年就地消化原粮600余万吨;木材加工厂97家,每年可加工木材4万立方米;同时,正兴纺织公司、恒泰棉纺公司、春牛纺织厂等棉纺针织丝毯企业产销两旺。工业和农业互动,满足企业家和经济能人生产经营的原材料需求,降低了工业的产品成本。去年,这个市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0.4亿元,同比增长16%;实现利税1.65亿元,同比增长16.8%。而工业的发展,又为农产品的销售开辟了渠道,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城乡互动。城镇化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人口和产业向城镇聚集的过程。邓州市按照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思路,本着“中等城市”、“生态水城”、“豫西南商贸流通中心”的定位,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修订。去年,该市治理内、外城河,展现古城新姿;高标准建设了新华路景观一条街;绿化投资285万元,使城区新增园林绿地34324平方米。小城镇建设累计完成投资8700万元,打造出了一批省、南阳市星级集镇、文明集镇,真正使中心城区和小城镇美起来、亮起来,使其增强吸引企业家和经济能人的功能,能聚集人气和市气。去年以来,该市还投资3.1亿元,拆迁、打通、配套建设乡镇主干道78条,新修乡村公路569公里,为农副产品进城销售,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提供了方便。邓州市明确提出企业增加税收是功,安排劳动力就业也是功;并积极倡导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能吸纳劳动力的中小企业。去年以来,该市城镇新吸纳农民工3.5万人,长年在中心城区打工的农民至少有8万人,城镇化率已达28%。大量农民的进城,还加速了土地向种田能手聚集,催生出一批优势农户。
——经济生态互动。在发展经济上,邓州积极引导优势农户、经济能人和企业家找准经济和生态结合点,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经济生态互动发展。在工业建设上,去年以来,该市重点选择引进建设了一批具有良好生态效益的骨干企业,投资1.68亿元的生物能热电厂,建成后既能实现秸秆利用,又可发电;投资6400万元的污水处理厂项目、投资7650万元的南郊水厂项目已经核准立项。在农业上引导树立“生态也是效益”的观念。去年以来,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彩棉、油料等绿色作物90多万亩,大力发展杨树经济,共植树造林1500多万株,折合20万亩,使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18%以上,既绿化了南水北调的渠首,又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邓州,在实践中探索农区发展的突破之路。同时,这个市的决策者们也清醒地看到,必须首先解决——
突破的关键——打基础、提素质、创环境
——抓住机遇,改善基础设施建设。邓州市578个行政村中有438个村未通柏油路,农民出行难、物资运输难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今年,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国家、省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投入的机遇,决定由市财政每公里补助1万元,同时动员广大党员干部为农村公路建设捐款,在他们的带动下全市130万农民修路捐款热情高涨,至今,已捐款4200万元,使1400公里的“村村通”的配套资金全部到位;与此同时,有关部门科学规划,精心设计,严把质量关,周周抓进度,10天召开一次现场会,眼下已处理路基576公里,铺筑面层206公里。该市还抓住南水北调工程开工机遇,争取2-3年内建成l-2个中型水库,同时搞好引丹灌区配套、农综开发等,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00万亩。进一步搞好电力建设,构筑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发展农村有线电视,推广应用沼气、太阳能热水器等,让农民同步享受现代文明生活。
邓州市强力推进文化产业,奋力打造文化名市。图为日前修复竣工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诞生地——花洲书院。
——整合教育资源,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目前,全市农村劳动力达86万人,富余劳动力接近50万人,但大多数农民工素质偏低,就业空间小,收入不稳定。究其原因,是劳动力素质技能问题。因此,该市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培训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素质上来。该市整合教育资源,对19所有培训能力的职专、中专等官办或民办学校颁发资格证,让其大张旗鼓地开展“订单”培训。投资80万元,建立了市职业技术培训中心,还多方筹资建立拥有13个专业、34个教学班的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前不久,该市申请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邓州建立了分校。还把分散的培训力量集中统一使用,建立以一职高、成人中专等有培训实力的学校为主体,农校、农技中心、劳动培训中心、驾校等有一定基础的单位参与市级职业教育中心。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和农业等部门都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三位一体”的劳务培训格局。另外,该市还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民营企业、民办学校开办职业学校,目前,邓州已开设电脑、保安、家政、电、车、焊工等10个专业,每年培训4万多技工。力争2-3年内培训10万有一技之长的、能够持证上岗的农民工。
——优化发展环境,构筑经济“凹地”。去年该市开展了机关效能提高年活动,今年又实施经济发展环境优化年的多种举措,着重创优五个方面的环境。一是政治环境。让优势农户、经济能人、企业家中的优秀分子担任各级代表和基层干部,把符合党员条件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大力表彰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企业家,使他们政治上有地位、社会上有声誉、经济上有实惠,全面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二是法制环境。教育各职能部门转变执法理念,找准执法与促进经济的结合点,依法行政,亲情服务;全力打造“平安邓州”,着力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大环境。三是信用环境。积极开展“诚信教育”,政府带头讲诚信,打造“诚信政府”,增强行政公信力。引导企业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坚持诚实守信,树立讲求信用的良好形象。四是服务环境。各职能部门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便民、高效、廉洁、规范”为宗旨,普遍推行办证代理制、限时制和服务承诺制。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压缩审批时限,规范办事行为。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催生关键的少数人带动重要的多数人,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今日的邓州,3778家优势农户、17722个经济能人、1789个企业家凭借“四轮”载体,迈步“三个互动”的捷径,纵横驰骋,带动邓州百万人民开辟农区经济的突破之路。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