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邓州市经济开发较早。战国时代“邓师铸剑”闻名于世,表明冶铁业较为发达。西汉元帝建昭年间(公元前38-34年),南阳太守召信臣于穰兴修六门碣、钳卢波灌溉农田,发展农业生产。宋代,邓州置榷场,宋金互市,商业初具规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邓州市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国民经济在曲折中发展前进。尤其近几年来,邓州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三增一稳”(农民增收、工业增效、财政增长,社会稳定)为目标,以改革、发展、创新为主旋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紧紧围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这条主线,强力实施农业强市、工业立市、财政富市、城镇带动、科教兴市五大战略,精心组织,狠抓落实,促进了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70.5亿元,增长9.6%,其中第一产业增长8.5%,第二产业增长9.6%,第三产业增长10.8%。综合经济实力在河南省的位次逐年前移。农村经济在调整中稳步发展。2001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4.6亿元,增长8.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80元,增长4.6%。全市经济作物面积达到192万亩,粮经比由5.6:4.4调整到5:5,蔬菜、辣椒、烟叶、棉花、畜牧、林果六大支柱产业不断壮大,建成了全国最大辣椒生产基地和江北最大莲菜基地,棉花、花生、莲菜、小辣椒在国家商标局进行了注册,"邓椒"牌小辣椒被农业部评为国家名牌农产品。畜牧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2001年实现畜牧总产值14.1亿元,增长17.5%。发展养殖专业村219个,专业场393个,专业户13637个。工业经济在改制中呈现活力。紧紧抓住工业改制这个难点不放松,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立市”战略,使工业经济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0.7亿元,增长10.9%;限额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6.9亿元,增长9%;实现利税总额1.17亿元,增长45%。目前已初步形成食品加工、化工医药、棉纺服装、建材工业、烟草加工、造纸工业等六大工业体系,相继开发出了杏山牌水泥、久友牌面粉、先天下白酒等名牌产品,其中久友牌特精粉、特一粉于2002年被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命名为免检产品。工业经济已成为建立现代化中等城市的重要支撑点。非公有制经济在创新中迅猛发展。坚持“放手、放开、放胆”原则,切实解决观念、政策、服务、环境、资金五个制约因素,通过设立综合服务大厅,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设立示范区,实行“三监督一保护”等十大举措和23项优惠政策,切实优化了发展环境。非公有制经济总量扩张,规模扩大,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呈现出跨越式发展态势。非公有制经济年产值达52亿元,入库税金4100万元,成为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增长点。我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做法,得到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省委书记陈奎元亲笔批示,要求邓州经验在全省推广,原省委书记李克强、原省人大主任任克礼、省委副书记王全书等领导亲临邓州视察非公有制经济工作。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