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余年守望终圆梦: 渑池籍烈士刘友敏魂归故里-新华网河南频道
2025 04/07 14:27:36
来源:中国三门峡网 - 三门峡日报

八十余年守望终圆梦: 渑池籍烈士刘友敏魂归故里

字体:

  4月4日,清明节,渑池县英豪镇西马村(归属建制村东马村),一场跨越时空的“团圆”正在上演。清晨的薄雾中,刘氏族人手捧白菊,肃立村口。他们等待的是一位离家88年的亲人——刘友敏烈士的“归来”。当来自山西汾阳敖坡烈士陵园的一抔黄土被郑重迎回故里时,这个家族三代人的守望,终得圆满。

 一条微信唤醒沉睡的历史

  2024年10月30日,渑池县史志研究室主任上官丛蓉正在整理党史资料,手机突然震动。“寻找渑池籍烈士刘友敏后人,1945年7月牺牲于汾阳敖坡村……”这条转自北京中关村京玺文创园联合党支部书记、龙德缘电力科技集团副总裁秦超(汾阳人,渑池县政府特聘产业招商顾问)的求助信息,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尘封80余年的记忆闸门。

  “整理党史资料30多年,我清楚知道,在渑池党史上是没有这个人物记载的,查阅《渑池县志》烈士名录也没有找到。”上官丛蓉坦言。但这位“查无此人”的烈士,却引发了一场全县总动员的寻亲行动。县史志研究室成立专项工作组,兵分三路:一路查阅档案馆馆藏资料,一路走访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一路发动各乡镇村干部协助排查。

  在洪阳镇上洪阳村、果园乡刘头村、英豪镇吴窑头村等刘姓聚居地,工作人员挨家挨户走访询问。他们翻阅泛黄的族谱,记录老人们口述的历史片段。县农业农村局得知情况后,立即将寻人信息转发至全县村干部微信群,希望各村支书全力协助。

  转机出现在信息发布后的第7天。英豪镇东马村村民赵春然看到朋友转发的消息后,立即联想到本村的刘氏家族。“刘家确实有个参加革命后杳无音信的前辈,家谱上记载叫刘有民。”这个线索让寻亲团队为之一振。

  上官丛蓉表示,这次能找到烈士的家,陈村乡滹沱村党支部书记贾俊锋功不可没,虽然滹沱村没有姓刘的,他仍然在“滹沱村微信群”发出寻找信息,让村民在亲戚和熟人中帮助寻找。当为东马村做过省级传统文化村落(第六批)申报的滹沱村人上官英敏看到信息后,立即电话托东马村人赵春然联系刘友敏烈士的后人。经过10多天的调查了解和3个多月的查阅资料,刘友敏烈士的英雄形象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出来。

 从锦衣玉食到粗布军装

  在西马村刘家老宅,81岁的刘福寿小心翼翼地展开一张泛黄的照片。1937年武汉照相馆的这张全家福里,身着戎装的国民党少校刘端身旁,站着眉目清秀的二儿子刘友敏。

  在刘福寿的讲述中揭开了那段特殊的往事。刘友敏1914年出生在西马村一个殷实的大家庭,爷爷刘崇仁本来居住在吴窑头村。他饱读诗书,重视礼仪,思想传统,所以,父亲刘端从小就被送进私塾读书,接受祖辈看来非常“正规”的教育,后来成为国民党军官。刘友敏自从就家境优渥,后来被父亲送到开封新学堂学习文化知识。在开封读书期间,他阅读了很多进步书籍,接受了共产党的先进思想。年轻的刘友敏对国民党的腐败深恶痛绝。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23岁的他毅然与父亲决裂,留下一句“国难当头,何以家为”,便奔赴延安抗大。

  在延安,这位锦衣玉食的少爷经历了脱胎换骨的转变。他和同学们响应党中央“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开荒种地、纺线织布。母亲心疼儿子,经常寄去棉鞋和银圆,但后来就被盖上“此人已上前线”的邮戳退回。抗大毕业后,刘友敏被分配到八路军某部八连,成为保卫党中央的警备团骨干。

  1945年6月,毛泽东在延安送别南下部队时风趣地说:“你们这叫‘叫花子打狗’,边打边走!”时任所在连队指导员的刘友敏将这句嘱托铭记于心。谁也没想到,这竟是他最后的出征。

  英雄血染敖坡

  汾阳市峪道河镇敖坡村,苍松翠柏掩映的烈士陵园里,14座墓碑静静矗立。其中一座,镌刻着“刘友敏”三个字。

  “那是一场炼狱般的战斗。”汾阳市文联原主席张立新指着战斗示意图说。1945年7月6日拂晓,为掩护南下第三支队主力转移,刘友敏带领八连在敖坡村阻击800余日伪军。战斗从清晨持续到黄昏,日军在炮火掩护下发起了7次冲锋。

  “刘指导员右臂被炸断后,用左手继续指挥;子弹打光,就率战士用刺刀、石头搏杀。”张立新动情地说。12小时的激战中,八连官兵击毙日军100余人,最终14名勇士用生命换来主力安全转移。战后,八连被授予“启洪连”荣誉称号。

  最令人唏嘘的是,一个月后部队途经渑池时,因涧河水暴涨,刘友敏的母亲未能与带信的战士相见。这位母亲至死都不知道,她日思夜想的儿子,早已血洒疆场。

  一抔黄土慰英灵

  2025年清明前夕,刘家三代20余人驱车800公里赴敖坡祭扫。站在伯祖父墓前,侄孙刘学光将家乡的黄土轻轻撒下:“爷爷,咱们回家。”同行的刘富军抚摸着墓碑,泪眼婆娑:“二伯,家里人找了你80多年啊……”

  同一时刻,渑池西马村,乡亲们自发列队,迎接载着烈士陵园泥土的车辆。上官丛蓉在纪念仪式上动情地说:“这场跨越80多年的寻找,不仅圆了一个家族的夙愿,更让我们铭记这些为国捐躯的英雄。”

  这场持续80多年的寻亲令人无比感动:从刘母望眼欲穿的等待,到后人80余年不懈的寻找;从上官丛蓉查阅3个多月党史的坚持,到村干部们不放过任何线索的认真,正是这些平凡人的不放弃,才让英雄不再无名,让忠魂得以归乡。这或许就是对“崇尚英雄、捍卫英雄”最好的诠释。

  不久的将来,刘友敏的事迹将被载入渑池党史,渑池杰出军人馆将设立纪念展板;汾阳红色敖坡2000多万元的整修项目将于5月1日完工,迎接敖坡战斗80周年。(全媒体记者 李博 通讯员 焦峰)

【纠错】 【责任编辑:程文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