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出台16条举措为社会物流成本“减负”
打造物流降本增效先行区
今年以来,TIR国际公路运输车辆一次次从位于郑州航空港区的国际公路运输河南集结中心出发,驶向莫斯科、塔什干,跨越里海前往阿塞拜疆、格鲁吉亚,跑出“加速度”。承运车辆持TIR单证实现全程一次申报、一次直达,有效节约了物流成本、提高了运输效率。目前,郑州已开通国际公路运输线路19条,形成“北上、南下、西进”的立体交通网络,成为中原地区连接欧亚的“陆上高速走廊”。
物流成本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是经济运行效率的关键影响因素。2月15日,对我省广大企业来说,降低社会物流成本迎来实质性利好:省政府最新印发《河南省有效降低社会物流成本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从5个方面具体谋划了16条新举措,为社会物流成本“减负”,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循环枢纽、打造国内国际市场双循环支点提供坚实支撑。
“有效降低社会物流成本不是简单降低运输成本,而是通过调结构、促改革,优化全社会物流资源配置,加强物流各环节协同衔接,全面提升物流体系运行效率,即用尽可能少的物流费用支出,支撑尽可能多的经济产出。”业内专家表示,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有利于打破产业间壁垒,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与协同融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有利于提高产品竞争力,使行业、企业更好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提升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中的地位。
省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结合现代物流强省建设和枢纽经济发展等重点工作,《方案》提出降低物流体系运行、物流资源配置、物流协同组织、物流技术升级、物流企业经营“五大成本”,确保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比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以上,打造物流降本增效先行区。
有效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是一项系统工程,非一日之功。
《方案》一方面统筹考虑不同运输方式,以及运输、仓储、配送等不同物流环节,提出优化物流枢纽设施网络、完善多式联运体系、加快优化运输结构,提高物流一体化衔接转换效率。比如,积极创建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布局建设15个左右省级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全力推动大宗散货和中长距离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力争到2027年,铁路、水路货运周转量较2024年分别增长5.7%、10%左右。
另一方面统筹深化物流业与制造、商贸等产业融合创新,推进现代物流与生产力布局协同发展,加快打造枢纽经济优势,做大做强临空经济、临港经济、高铁经济,力争到2027年,培育形成5个左右省级枢纽经济先行区,争创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是关键所在。《方案》明确了推进铁路体制改革、推动公路货运市场治理和改革,以及加快物流数据开放互联改革等3项重点改革任务。
推动物流数智化发展是重要抓手。加强5G和北斗等底层战略技术应用研发、重要物流装备研发、智慧物流系统化集成创新,发展“人工智能+现代物流”;鼓励发展与平台经济、低空经济、无人驾驶等相结合的物流新模式;推广无人车、船、机、仓以及无人装卸等技术装备,完善智能快递箱、冷链智能自提柜、智能充换电站等设施;推进物流设施设备智能化升级,提升物流枢纽和物流园区智慧化水平,争创国家智能化仓储物流示范基地……《方案》明确了“施工图”。
根据《方案》,我省将加大物流企业引育力度,培育100家物流“豫军”企业,力争到2027年,3A级以上物流企业超过400家。对此,有关专家认为,物流行业规模扩大,将创造大量就业岗位,通过提升和改进物流服务质量,能有效推动消费升级,满足人民对更高品质生活的期待。
《方案》还从投融资政策、仓储物流用地以及税收政策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加大支持力度,帮助物流企业降低经营成本。“随着各方扎实推进《方案》贯彻落实,持续释放政策红利,更加方便快捷和多样化的物流服务,将助力河南经济‘筋骨’更加强壮。”省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说。(记者 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