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牛少杰
云台山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地处太行山东端,南临黄河,因山岳高峻,群峰间常见白云缭绕而得名。40年来,当地依托云台山丰富的自然景观、悠久的历史文化,从一张桌、一根绳、几个人开始,深度挖掘区域禀赋优势,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因地制宜做大做强做优文旅。如今围绕云台山打造的文旅产业,已经成为当地富民强县的重要支撑。
梦想吃上旅游饭
“直到现在,我还经常埋怨三妹,为什么不早点让我上山!”在位于云台山下的家里,贾树红对记者说。
从外观看,贾树红的家只是个普通农家小院,但两层小楼的内部装修格外讲究,丝毫不输城里的别墅。
“这是用我从山上开酒店挣的两百万盖的,光装修就花了60万。”贾树红说,现在的生活曾经是她和三妹贾艳红的梦想。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贾树红姐妹俩的故事要从1989年讲起。那年贾树红25岁,爱旅游的她带着17岁的贾艳红登上了华山。除了秀美的风景,两姐妹还发现了一个“商机”。
“华山名气大,那个年代就有很多游客,小商小贩也不少,卖啥的都有,都是附近的老百姓。”看到当地人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姐妹俩心生羡慕,“要是老家也有这么个热闹的景区该多好,也能在家门口做买卖!”
云台山景区入口。(除标注外图片均为云台山景区供图)
贾树红姐妹俩当时还不知道,老家的云台山景区早已在酝酿中。1984年,焦作市按照上级部门安排,组建“云台山景区资源考察小分队”,探查梳理辖区内风景名胜资源。
不查不知道,虽然太行山普遍缺水,但云台山水资源得天独厚。这里素有“六景三奇”之说,即云雾景、潭瀑景、山洞景、峰石景、峡涧景、茂林景和云奇、水奇、峰洞奇。
考察队员查阅史料还发现,“云台山”这个名字都已经叫了千百年。山上现存刻于1204年的古碑明确记载,这里“因山岳高峻,群峰间常见白云缭绕,故称云台山”。明代著名学者李濂,在“旅行万里、读书著说40年”的生涯中,曾多次游览云台山,并对此做出“太行秾秀,此当为冠”的高度评价。
经过系统探查、筹备,1989年,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应运而生。彼时,云台山周边百姓的命运齿轮也跟着开始转动。
1990年,刚满18岁的贾艳红来到云台山景区上班。“那时候,就是在路上拉一根绳子,搬了个桌子收门票,最开始每个人收5毛钱,后来涨到一块两块。”贾艳红说。
大姐贾树红补充道:“景区设施落后,没有路、没有客,也没有生意,跟人家华山根本就没法比。”
“不但没法跟华山比,当时面对全国23家叫‘云台山’的景区,我们也是开发比较晚的。”焦作云台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袁根旺说,他也是1990年到云台山工作的,“寂寂无名、白手起家,只有下真功夫,一边完善设施服务,一边对外打造品牌。”
设施服务双提升
基础设施落后怎么办?举全县之力建设!
云台山开发之初,修武县委、县政府拉开了“千军万马战云台”的序幕:大到一项工程,小到一米步道,全县干部人人头上有任务,个个肩上扛指标。云台山陆续建成了山门、验票房、红石峡步道等13项主要工程,修建步道超过5公里,搭建起景区的基本框架。
多年来,云台山在当地的有力支持下,累计投入数十亿元,以“止于至美”的标准不断完善景区基础设施。
为解决停车难的问题,云台山早在2005年就投资1亿多元,建成占地35万平方米、拥有5000个车位的大型生态停车场;为了便于游客游玩和安全管理,2006年投资1.5亿元建成数字化景区,编制的《旅游景区数字化应用规范》,成为国家标准的蓝本。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景区必备,用贴心的服务为每一位游客提供充足的、正面的情绪价值,才是云台山的景区内核。”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副局长薛爱玲说,云台山在全国5A景区中,率先提出“不让任何一位游客在景区受委屈”的服务理念,一时间成为不少同行学习的样板。
红石峡观景点职工李静给记者讲述了她的一次服务经历。2024年8月4日上午,一位来自山东济南的游客在红石峡主题碑乘车通道处突然晕厥,随行家人异常焦急。得知消息后,她和景点医生迅速赶往现场,轮流对游客实施心肺复苏。在长达30分钟的生死营救后,游客逐渐恢复了意识,随后被立即送往医院救治,最终脱离生命危险。
“至今回想起,仍心有余悸。但作为一名云台山人,面对游客突发意外,职业习惯让我义无反顾,保证每一位游客安全,是我最大的心愿和责任。”李静说,要让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云台山电音节现场。
为了服务好每一位游客,云台山建立了“五员一体”服务模式,2000名员工人人都是安全员、服务员、保洁员、救护员和宣传员,确保“游客有所需,景区即时应”。
凭借出色的服务品质,云台山先后被评为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示范单位、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2015年,云台山还因其“以满足游客需求为核心的质量标准化经营管理模式”,荣获了第二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是当届全国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旅游景区。
标准化、精细化、人性化的管理和服务,为云台山树立了良好的口碑。据云台山智慧旅游平台数据和调查问卷统计,云台山游客重游率达60%,景区综合评价好评率达到98%,有近50%的游客通过亲朋好友推荐而来。
精准营销是秘笈
从1984年到2024年,云台山景区何以从一个起步晚、没有品牌、没有知名度的山头,发展成一家享誉海内外的风景名胜区?
焦作文旅专家、《云台山》一书主编徐玉迎总结:旅游经济,也是品牌经济和知名度经济。云台山虽然开发比较晚,但能准确审时度势,先人一步,一边大手笔创品牌,一边精准营销,打出了云台山的名气。
高俊是云台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2003年,他刚从郑州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就加入云台山景区工作,当时恰逢云台山申报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
“我们当时都觉得不可能获批,全世界的景区一起向联合国竞争25个名额,哪会轮得上云台山啊?”高俊回忆,万万没想到,云台山在世界地质遗迹方面的价值,竟让不少评估专家为之叹服。
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部主任、素有“世界地质公园之父”美誉的世界知名地学专家伊德博士实地考察后感叹到:“我不得不承认,云台山是一个独一无二、不可比拟的地质公园。它给我的印象是一部乐章,是一首贝多芬的交响乐,是一首最美妙的山水交响乐!”
云台山能反映地球34亿年演进的时间节点,已故的中国地质科学院原院长赵逊当年深感云台山地质遗迹的价值重大,将其单独命名为“云台地貌”。
2004年8月,联合国公布了全球首批25家世界地质公园名单,中国一共8家。云台山居黄山、庐山之后,以全国第三、世界第五的成绩入选。2005年,原国家旅游局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首批5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2007年全国首批66家5A级景区名单公布时,河南入选的除了少林寺,还有云台山。
“山海经里的云台山”主题冰雪节现场。
一边创品牌,一边做推介,这是云台山景区精准营销的秘笈。
很多人知道云台山,可能都是从电视上“云台山水,峡谷极品”的广告开始的。2006年,云台山景区开始在原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栏目进行品牌宣传;2007年,向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地铁站大量投放灯箱广告,希望在中心城市进一步提升知名度。
此外,云台山景区还将推广前延,在重要客源地不断加大营销力度。2008年奥运会前夕,设立了全国景区首个驻北京旅游服务中心;2009年开通了全国首个以景区命名的旅游专列——“云台山号”;2013年,在韩国首尔设立了全国景区首个境外办事处。
高俊说:“云台山不甘人后、一路争先,很多当年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后来竟都变成了现实。”
当地支持是关键
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升,云台山的客源市场半径也从最初的300公里扩展到1500公里,覆盖周边省份、辐射全国,并延伸到日韩、东南亚等地,游客量近年来“井喷式”增加。
云台山景区内红石峡观景点。
历史数据显示,1990年,云台山接待游客15万人次,综合收入35万元;到了2001年,接待人次就已经达到65万,收入首次破千万元;2005年接待游客170万人次,收入首次过亿元;2018年,接待游客589万人次,收入破5亿元。
云台山的崛起,乘势于我国经济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中国旅游协会副会长王德刚说:“云台山通过大胆的产品创新、精细的服务、严格的管理和强力的宣传推广赢得了市场,抓住了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宝贵机遇。”
曾任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会长的魏小安长期跟踪研究云台山文旅发展。他将云台山成功的经验总结为:“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社会参与、利益均衡、和谐发展”的“云台山模式”。
从最初的考察发现到申报批准建立景区,从历次的大规模开发建设到逐一取得各项荣誉称号,都离不开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历年来,修武县将旅游业作为县域支柱产业来抓,“旅游兴县”成为带动修武第三产业和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云台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路紫婷介绍,每逢景区接待高峰日,修武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基本都在景区值守,调度交管、公安、医疗等多个部门全力支持景区接待游客,这已经成为一个传统,景区曾在一天内接待游客8万人次,当日无一例投诉发生。
魏小安认为,作为一家国有景区,云台山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有机结合的方式,实现了资源和市场的完美对接,成为旅游供给侧升级的生力军。
如今,国内旅游业态正加快演进。自媒体营销推介几乎形成碾压之势,说走就走的自驾游越来越多,游客年龄分层趋势愈发明显,单纯的山水观光游也正向深度体验游转变。
面对新形势,云台山把握机遇、顺势而为,确定了“面向市场、面向青年、面向未来、面向国际化”的发展思路,已然开启“二次创业”。
根植厚重的文化
“二次创业”从哪开始发力?新的增长点在哪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我们将以此为引领,紧扣‘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建设,按照‘艺术赋能、文化再造、设计共生’的理念,整合资源优势,创新多元业态,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郭晓黎说。
云台山不仅有绿水青山,且历史文化遗迹丰富。从魏晋时期开始,这里就是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
云台山百家岩,据说是竹林七贤的隐居地。
东晋史学家孙盛撰写的编年体史书《魏氏春秋》中明确记载,魏晋名士“竹林七贤”在云台山隐居20年之久。他们在这里游山玩水、弹琴作赋,当地至今还留存有“刘伶醒酒台”“嵇康淬剑池”等大型碑刻遗迹。
云台山脚下还有一座七贤祠堂,始建于元代。日本侵华时期毁于战火,但仍保留了原址和历代文人的诗咏碑刻。
“‘竹林七贤’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影响深远,千百年来,山水诗文、山水画和山水音乐方面的‘大家’,因为仰慕‘七贤’而把这里当成心目中的圣山。”修武县原文化馆馆长杨天亮对修武地方史颇有研究,尤其是唐代以来,韩愈、钱起、杜鸿渐等不少著名诗人都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比如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遥望云台山茱萸峰所写。
云台山在古代还有一对非常有名的游客:汉献帝和他第二任皇后曹节。东汉末年,汉献帝刘协被迫“禅让”帝位后,曹丕封其为“山阳公”,居住在云台山附近的“山阳城”。夏天,他常和曹皇后在云台山避暑。汉献帝和曹皇后死后就葬在离云台山大约7公里的七贤镇古汉村南,陵墓至今保存完好。
云台山主峰茱萸峰。
海拔1297.6米的云台山主峰茱萸峰,历来就是道家山栖洞居的名山。据文献和古碑记载,自李渊追封老子为太上老君道教始祖后,峰上就开始出现道教建筑,悬崖峭壁上也有了一条石阶栈道。唐代诗人钱起在此留下了“山阶压丹穴”的诗句。现有的登山石阶是明代嘉靖年间重修的。
茱萸峰千百年来被誉为仙山琼阁,历代文人雅士、四方名流前来登临者络绎不绝。极顶茱萸峰,身居云蒸霞蔚之际,烟云缥缈变幻无穷。清代文人许邦彦曾写诗称赞茱萸峰“奇峰万仞一飞身,手托日月足登云”。
此外,云台山所在的修武县还是当初秦始皇所设立的36个郡县中唯一沿袭册封名字至今的县。杨天亮介绍,这里最早是黄帝分封制陶功臣宁封子的“宁邑”,相传武王伐纣途中在这里遭遇大雨三天不止,不得不驻扎下来修兵练武,因此改名修武并沿用至今。
修武县在古代属怀庆府管辖。这里自古以来文风繁盛、群星璀璨:文坛巨匠韩愈、李商隐,理学大家许衡,律学和音乐家朱载堉等都出生在这里,大诗人杜甫也出生在距此一水之隔的黄河南岸。画坛也是巨匠辈出,有五代后梁著名画家荆浩,北宋水墨山水画鼻祖郭熙,南宋杰出画家李唐、李迪,以及当代中国画坛大家康师尧、靳尚谊等。
文旅融合焕新颜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化之根正成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意之源。
云台山“汉服花朝节”现场。
云台山围绕汉献帝和曹皇后的故事打造汉服花朝节,引领春季旅游潮;延续嵇康“广陵散”的韵律,连续举办音乐节、电音节,引爆整个夏天;举办以寻访“竹林七贤”品味魏晋风骨、打卡王维诗里的云台山等为主题的登高节,带领游客品读秋天的静美;围绕“山海经里的冰雪世界”主题策划冰雪节,“冷经济”在冬日引发“热效应”……
路紫婷介绍,这些创意活动,在自媒体上形成了强大的网红效应和IP引流,广受年轻人喜爱,让云台山一年四季都有风景、有故事、有体验。
按照“旅游+文化”“旅游+音乐”“旅游+体育”等思路,云台山正深入探索单一山水旅游向文化、休闲、娱乐、体验等综合旅游转型的新模式。
2024年元旦,以“山海经里的冰雪世界”为主题的云台山冰雪节启动,视频“走进云台山,打开山海经”广为传播,“读山海经 品上古神话”等话题全网曝光量达到204亿。“王维诗里的云台山”“竹林七贤魏晋风骨”“14亿年云台地貌奇观”等话题在抖音、快手、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上掀起热潮。
由中国社科院等部门组建的中国文旅产业指数实验室发布的数据显示,云台山在全国5A级景区新媒体传播影响力排名中多次获得全国前三、河南第一的成绩。
得益于转型发展,云台山客群结构已然发生了质的转变。据云台山智慧旅游平台数据统计,年轻人占比高达70%。云台山也借助文旅融合成功塑造了“年轻、时尚、活力、多元”的新形象,实现了从“老牌山水景区”到“青春云台山”的蝶变。
在文旅融合的引领下,云台山发展也达到了新的高度。2024年云台山景区共接待游客743.83万人次,收入达7.59亿元。
富了一方百姓
“上山”之前,贾树红一直在修武县城开门市部,直到2006年,她才在小妹的极力邀请下,来到云台山开起了酒店。
“在山上比我在县城开门市部挣得多,‘含金量’很高。”贾树红故作“埋怨”地打趣道,云台山做起来了,“怎么不早点让我上山做生意呢?”
贾树红(右一)和妹妹陪父亲在云台山。张丽娜摄
53岁的李趁意比贾树红幸运,她本就是云台山景区里岸上村人。此前,李趁意沿袭祖祖辈辈的生活,靠在山上割荆条为生,而她的丈夫也“随大溜”在山上挖石头换钱。1995年,云台山景区小有规模后,她和丈夫开始在小寨沟景点摆摊卖凉皮。
“那时候人不多,一碗凉皮五毛钱,一天下来也能卖个三五十块钱。”李趁意回忆,后来游客一年比一年多,索性在摆摊的地方开起了小饭店,“有时候一天就能卖到一两千元”。
李趁意掰着指头,饶有兴趣地讲着她的起家史:2000年,老房子拆掉盖起了两层的家庭宾馆,另外还承包了别人家的近80间房做宾馆;2004年,成立旅行社,一边带团,一边经营宾馆;如今,宾馆规模持续扩大至200间客房,还配建了大型会议中心。
“2023年一年,我们就接待了三四万人次。”李趁意的女婿薛玉奇说。
贾树红事业发展轨迹和李趁意类似。2014年,她花费50多万元从别人手里买下一个旧宾馆,完全拆掉后投资240万元重新建成了一个4层共25间的新宾馆,一楼和二楼设两个大餐厅,专做韩国菜。2023年8月,贾树红又花费370万元在云台山为女儿买了一个宾馆,并重新装修改造,原来的宾馆交给外甥经营。
云台山景区民宿。
跟贾树红、李趁意一样,越来越多的周边百姓吃上了“文旅饭”。据介绍,景区所在的云台山镇,80%以上的农户参与到了景区服务,目前已经建成了5个旅游综合服务区,拥有各类经营门店500多家。其中家庭宾馆295家,精品民宿78家,平均每天接待3000多人,每年旅游收入1.2亿元。人均收入也从景区开发前的260元,提高到现在的7万元。
据当地估算,游客的人均花费大致是700元,只有200多元留在了景区,近500元在周边群众的宾馆饭店吃住消费了。
修武县委书记张红卫说:“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培育一批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旅游名县,促进农民群众就近就业增收,因地制宜推进城镇化进程。修武正依托云台山品牌优势和全县每年1200万人次的流量优势,构建‘龙头带动、集群发展、全域融合’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当前,修武县正进一步强化品牌联动,推动更多本地特色产品走向全国。当地开发“修武礼物”文创产品5大类40余款,把绞胎瓷、松花蛋等非遗资源转化为文旅品牌优势,引进生产加工企业9家,发展特色工坊118家,研发产品800余种,年产值3.6亿元,带动2000余名群众就业。
修武县政府工作报告等文件显示,2023年修武县共接待游客1248.3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5.53亿元,均创历史最高水平。旅游业对全县GDP贡献率超过1/3,已经成为当地最具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