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春节家乡味 岁月更替年味长-新华网河南频道
2025 02/04 07:12:39
来源:河南日报

寻味春节家乡味 岁月更替年味长

字体:

夜幕下的焦作市山阳区恩州驿古街熙熙攘攘。受访者供图

  1月30日(正月初二)晚,许昌市灞陵公园景区上演确山打铁花。铁水在夜空中绽放如花,流星般的光芒洒落灞陵河畔,令人陶醉。马宁 摄

  2月3日,在襄城县明清古街新年庙会上,一位民间艺人正在制作糖画。吕科 摄

  核心提示

  家乡是游子心底永远的牵挂。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春风,让记忆中的崎岖小路,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水泥路或柏油路;低矮狭窄的土坯老屋,变成了粉墙黛瓦的漂亮小楼;儿时的手推车,变成了家家门前停着的小汽车;千门万户春联映红了笑脸,思乡的情绪也在久别重逢中慢慢陈酿……

  时代在变,家乡也在变。从几位记者的回乡见闻中,我们可以看到:变的是乡村发展的思路,不变的是优秀文化的底色;变的是焕新的村容与蓬勃的产业,不变的是青山绿水间的乡愁记忆与淳朴人情;变的是父老乡亲们的生活水平,不变的是家乡游子们永远的乡土认同。

  传统村落

  山乡焕新 游兴业盛

  记者 刘宏冰

  1月28日,驶过山环水绕的环大别山高速公路,穿过麦田青青的乌桕谷,走过科技范儿十足的“悠然见南山”太空舱营地,烟雨朦胧的大别山张开巍然的臂膀,像母亲一样拥我入怀。

  我的家乡,商城县伏山乡里罗城村到了。

  里罗城,这座曾被大山“锁住”的古老村落,因为河南日报社高级记者王天定退休后受聘到此担任“名誉村主任”,将他历时十余年拍摄的“走百村·看脱贫”和“大中原·红河南”大型纪实摄影展先后落地于此,打造成著名的“山村画廊”和“红色画廊”,从而成为年均吸引20万游客的“网红村”。

  “以前回村想‘逃离’,现在回村为‘淘金’。”大学毕业的吴俊贤,站在自家改造的“开门见山”民宿前笑着说。

  在外地城市工作一年有余后,吴俊贤选择回乡把自家小院改造成山村民宿,老树蔸变成了小茶台,鹅卵石铺成了石板路,窗外清溪浅唱低吟,门前青山云蒸霞蔚,林中百鸟婉转啁啾,吸引着无数游客到此小住。

  从山外嫁到山里,何晓洁也从城里住进了村里。婆婆蒸的“米面发”,公公扯的油挂面,邻居家的土蜂蜜,还有当地有名的商城高山茶、山茶油、筒鲜鱼……都成了她电商热销的“香饽饽”。

  “去年卖了20多万元,今年和老公商量了,准备搞直播,把这大山美景和优质土特产品一起推销出去。”何晓洁兴奋地说。

  村党支部书记陈启鑫表示,像吴俊贤、何晓洁这样的返乡青年,村里已有十余人。而从2020年至今,里罗城村新增民宿、餐馆20余家,从事电商、直播的有8人,乡土特产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

  春节前后,在余子店村经营“乡土情菜馆”的程晓鑫夫妇一直忙个不停。除夕那天,从城里回来的一个大家庭,在这儿订了三桌年夜饭;正月初一虽说歇业,可亲戚朋友来了一拨儿又一拨儿,小两口忙活了一整天;从初二开始,订餐电话一个接一个。“有生意上门,再累也得接待好呀。”程晓鑫笑着说。

  从年初忙到年尾的“廊桥别苑”老板吴从华夫妇,则痛痛快快给自己放了个假,暂时闭店歇业,和在珠海的儿子一家一起去旅游。

  “里罗城越来越‘红’,山里生意越来越‘火’,咱也得换换思想,像城里人一样好好享受生活!”电话那头,吴从华一家的幸福欢笑声在山间回荡。

  历史建筑

  时光笺上 古建逢新

  记者 樊霞 姚广强

  乖、厮跟……2月2日晚,恩州驿古街上的承恩老茶馆里,两段相声《拔牙》《黄鹤楼》中富有乡土气息的焦作方言,不断引爆听众的笑点。

  春节期间,位于焦作市山阳区新城街道恩村的恩州驿古街人气火热,每天的人流量超过2万人次。

  相声、快板、山东快书、口技、舞蹈、变脸、蹬火盘……每天从11时一直延续到21时30分,精彩的节目轮番上演。各种造型的彩灯高悬,板栗饼香甜诱人,糖炒山楂晶莹剔透,豆腐脑嫩滑可口,糖画精致美味,年味儿分外浓郁。还有童年小百货等店铺,让游客仿佛穿越了时空。

  恩州驿古街工作人员李佳介绍,这里是以古风场景、民俗演绎、文创体验、研学活动为载体,以餐饮、休闲为主要业态的沉浸式历史文化街区,背后依赖的是恩村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12处古建筑、3处省市级文保单位(祖师庙、范家祠堂、和圣祠)和2处名人故居(赵三元故居、张璋故居),让古街充满历史文化气息,并填补了焦作城区没有历史文化街区的空白。

  恩村原名承恩镇。焦作市古恩州文化研究会撰写的《恩州驿赋》显示,周武王伐纣途经这里,百姓箪食壶浆欢迎。推翻商朝后,周武王将这里赐名承恩镇,一直沿用到民国时期。设在这里的驿站存在上千年,是古代一处重要的交通枢纽。

  据恩村一街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赵卫平介绍,恩村古迹众多,素有“恩村十八庙”和“不见庙不进村”之说,现存的还有祖师庙、玉帝庙、三官庙、火神庙、关帝庙、奶奶坛、逯鲁曾墓、和圣祠等。其中,恩村祖师庙为省级文保单位,明嘉靖年间就已经存在。

  由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建设征迁和城中村改造,目前恩村居民已经整体搬迁到恩州花园、悦东城两个居民小区。闲暇时,不少村民都会回到老村所在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旁的天河公园、恩州驿古街,寻找旧时的记忆。

  “文旅消费新场景与历史文化古迹和谐共存,不仅历史文化得到有效传承保护,也让千年古村的生命力得到更好延续。”山阳区文化旅游和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赵伟表示。

  “村晚”

  老少同台 薪火相传

  记者 陈晨 实习生 李晨龙

  1月27日,农历腊月二十八,浚县伾山街道东关社区的几位老人早晨8点就来到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着化装。傍晚,2025年东关社区第四届迎春晚会就要在这里拉开帷幕。

  从2022年开始,东关社区的村民们就开始自编自导自演举办“村晚”。今年与以往不同的是,东关社区入选2025年全国春节“村晚”示范展示点,“村晚”将传统社火展演与精彩晚会相结合,打造了一场别具一格的年味盛宴。

  老家“村晚”,越办越红火,越来越热闹。“这三年‘村晚’我一年不落,今晚表演秧歌串烧!”63岁的李玉珍老人对晚上的表演特别期待。为了让村民看上更好的节目,李玉珍和她的秧歌团队每天晚上都要加班排练。

  同样参加了三届“村晚”的安素梅,也是挑大梁的。今年“村晚”,她要参加2个舞蹈表演。安素梅拿出手机里的照片和视频给记者介绍,从去年夏天开始,她就通过网络借鉴学习编舞。“节目都是我编排的!”

  “这次‘村晚’,从一开始就没有采取选送和指定节目的方式,而是提前半个月就开始海选,向在外上学、务工回家过年的村民提供报名方式,鼓励他们参与到‘村晚’当中。”东关社区党支部书记周磊说,这样接地气的方式,引来不少报名者。

  在舞台一侧,醒狮少年腾空跃上高桩,昂首环视。“‘村晚’上表演,肯定会更加收放自如。”17岁的苏浩森从小在东关社区长大,每逢老家举办“村晚”总是第一个报名。

  夜幕降临,村民们陆陆续续来到舞台前。晚上7点,东关社区第四届迎春晚会正式开始。《我和我的祖国》《等待》《黑虎拳》……一个个节目精彩纷呈。整个东关社区,都是年的气息。

  “参与演出的村民热情高涨,表演情感真挚、朴实。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村民口袋鼓起来、生活环境美起来之后油然而生的自信、幸福和快乐。”周磊说。

  一场“村晚”背后,人们看到,老家没变,老一辈的民俗文化传统被年轻人传承了下来;老家变了,正向着蓬勃、自信发展。村民们争相上“村晚”不仅是对表演的热爱,更是留住一份家乡的乡情乡愁。

  写春联

  AI助力 私人定制

  记者 李宗宽 本报通讯员 武鹏冲 张隆鑫

  “家里的春联我早都买好了,但是带我名字的藏头AI春联还是头一次见,今年就贴这副啦!”今年春节,无论谁到王东风家拜年,他都要展示一下家里别具一格的春联。

  在王东风家大门两侧,红红的藏头AI春联和红彤彤的灯笼交相辉映,映照着红红火火的日子、红红火火的年。

  王东风是漯河市召陵区青年镇青年村村民,他所说的藏头AI春联,是春节前在村文化广场举办的“我们的节日·春节”义写春联活动上书写的。

  “二十三,糖瓜粘”,家乡的年味,从小年开始。小年刚过,青年镇政府邀请退休教师高发河和书法爱好者为乡亲们义写春联。

  “手写的春联更有过年的味道,更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王东风一大早就来到村文化广场。和他有相同想法的人不少,活动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这次义写春联,除了耳熟能详的内容,志愿者告诉大家,还可以现场定制,这更引起了王东风的兴趣。“用我的名字能不能生成一副春联?”随着“王东风”三个字输入AI小程序中,“上联:王风浩荡蛇年瑞;下联:东旭昭彰岁月丰;横批:福满春风”的新春对联很快产生,这一下子抓住了王东风的心,也引得村民们连连赞叹,AI编写的藏头春联一下子成为新宠。

  “春联不仅传递了祝福,也使传统文化得到传承。特别是对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人来说,这样的活动更能让人回忆起小时候家里写春联的传统习俗。”高发河告诉记者,他们每年都会为村民义写春联,不过,今年运用AI写藏头春联还是第一次,春联内容新颖、寓意吉祥,大家更喜欢了。“AI智能赋予了写春联这种传统习俗新的生命力。”高发河高兴地说。

  打铁花

  流光溢彩 绽耀新春

  记者 刘晓波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曾令统

  “春光作序,万物和鸣;铁花绽放,盛世太平。这是一种祝福,更是一种传承。”2月2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确山铁花代表性传承人杨建军说。

  确山铁花,又叫“打铁花”,始于北宋,鼎盛于明清,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杨建军称,最初打铁花用于祭祀天地、神灵和祖宗,承载着劳动人民祈福的心愿,寄托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后来,由于深受群众喜爱,又得到官方推崇,打铁花逐渐从祭祀仪式演变为纯粹的铁花焰火表演。

  直至今日,每逢春节、元宵节这两个洋溢着喜庆氛围的传统佳节,确山县城及乡村都会举办打铁花活动,让浓浓的年味儿在铁花飞溅中愈发醇厚。

  然而,看似刹那绝美的铁花,想要打得圆满并非易事。先打石头后打沙,清水能打一丈八,才能开始打铁花。铁水温度高达1600摄氏度,打的时候人要光着膀子,只有把铁水打高打散,落下来的铁花跟水雾一样,才能不那么烫。“打铁花确实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但看到那些真的热爱打铁花这门手艺的年轻人,我感到非常开心。”杨建军说。

  这些年,非遗传承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他们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表达方式,让古老的非遗技艺焕发新生。如今,杨建军已组织起3支队伍,有30余名弟子,其中包括全国第一支女子铁花队,全网千万粉丝文化传承类博主江寻千也是其中一员。

  “她们经常会产生一些新的点子,在保留原汁原味打铁花技艺的基础上,还尝试将现代的流行元素融入其中。”杨建军说。

  从传承到发展,杨建军和他的弟子们在不断努力。随着年轻人的加入,杨建军也开始尝试拍摄短视频,在网上分享铁花绽放的瞬间,并通过江寻千等博主分享打铁花的日常训练,吸引一众年轻粉丝。

  如今,每逢重大节日,确山的打铁花队伍便会飞往全国各地进行表演。“今年我们要前往北京、杭州进行表演,对于我而言,这不仅是一场场演出,更是推广确山打铁花的契机。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可以认识确山打铁花,进而了解我们确山、爱上确山!”杨建军说。

【纠错】 【责任编辑:王晓飞 谷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