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郑州1月18日电(记者张浩然)1月18日上午,河南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在河南省人民会堂开幕,“代表通道”如期开启。
如何让产学研紧密融合,更好催生新质生产力?如何让中医药瑰宝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如何创新乡村治理,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如何让低空经济蓄势高飞?……聚光灯下,10名河南省人大代表走到话筒前,围绕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等话题接受记者采访,分享履职体会,展现履职风采,传递民声民心,回应社会关切。
1月18日,河南省人民会堂,部分河南省人大代表在“代表通道”回答记者提问。(新华社记者 张浩然 摄)
【科研和产业要变“接力赛”为“牵手行”】
技术创新能打开产业发展的新空间。然而,很多科技成果敲不开市场的大门,被放在实验室、锁进文件柜、睡在论文里。那么,怎样才能让科研和产业紧密融合,提高成果转化效率呢?
郑州中科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聂毅认为,首先,要从问题出发,靶向配置创新资源。同时,由“接力研发”向“协同攻关”模式转变。最后,建议建立更加灵活的考评机制,最大化发挥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通过变‘接力跑’为‘牵手行’,我们研究院在7年的时间里,产出发明专利423件,成功转化科技成果90多项。”聂毅说,看到一个个成果走向市场,就是我们这些科研人员最有成就感和获得感的时刻。
【让中医药瑰宝焕发新光彩】
如何既传承又创新,让中医药瑰宝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河南省张仲景博物院副研究员杨磊在聚光灯下,分享了她的感受。
“第一个感受是,中医药文化既要守正,也要创新。第二个感受就是,中医药文化既是中国瑰宝,也是世界财富。”作为一名文博工作者,杨磊说,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中医药国际交流合作项目,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信任中医、爱上中医。
【让中国棉开出幸福花】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
在代表通道上,从事棉花育种30余年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员严根土给大家报告了一个好消息:“我们采用生物育种的方法,历经20年培育了棉花新品种。这个品种我们把它种到了新疆重盐碱地上,往年这块地寸草不生,但在2024年亩产籽棉达到了380多公斤。”
一粒种子不仅可以开出“致富花”,还可以开出“友谊花”。严根土介绍,他们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率先将自主培育的棉花品种引入中亚国家,不仅提升了棉农的经济效益,也为中亚国家棉花产业的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024年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十周年。据介绍,通水十多年,丹江口水质始终保持II类标准及以上。
河南省生态环境监测和安全中心业务统筹部副主任南淑清介绍,能守好这一库碧水,源于“硬核”的技术、团队和机制。
“河南在渠首设立河南省南水北调渠首生态环境监测应急中心,配备500多台套设备,分析水质109项因子。沿水库和汇水河流上建了31个自动站点,昼夜不停,严密监控水质。”南淑清举例说,一条鱼这段时间是不是在这片水域生活过,通过环境DNA技术就能知道。
她建议,建立跨流域、跨部门的数据沟通机制,形成更高效护水。
【让低空经济蓄势高飞】
说起安阳,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甲骨文、红旗渠。其实,安阳还有一张名片:“一座会飞的城市”。
“去年,全省唯一一家聚焦通航及无人机产业重大科技需求的省实验室——蓝天实验室挂牌成立。我作为科技工作者,有幸见证了实验室从无到有,从0到1的突破。”安阳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雷文利说,实验室创新引领作用日益凸显,不到一年时间,吸引40多家无人机企业入驻园区。
安阳既是中国航空运动之都,又是国家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雷文利建议,政府要加大对低空经济的支持力度,构建低空经济产业金融体系,让低空经济飞得更稳、更高、更远。
【建好一个科研大平台,瞄准两个大方向】
新材料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也是高科技竞争的关键领域。2024年,河南的郑南商许超硬材料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实现突破。
“新材料产业要想发展好,就要建好一个大平台,瞄准两个大方向。”黎明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于文杰分享了他的体会,一个大平台就是指高能级研发平台,两个大方向是紧盯国家发展战略的大方向和紧盯市场前沿。
“我们每年拿出销售收入的10%作为科研经费,保证研发资金的投入。目前已建成5个国家级平台和5个省部级平台,科研能力大幅提升。”于文杰说,瞄准国家战略是生存之本,紧盯市场前沿是发展之基,建议省里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出台更加系统性的扶持政策,充分调动广大创新主体的创新积极性。
【做好养老联动监督 架通“连心桥”】
行使好监督权利是人大代表的一项重要工作,开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养老服务”联动监督,是2024年河南省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
多次参与联动监督的濮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高卫红分享了她的履职感受,她说,人大代表就像一座桥,一头连着党和政府,一头连着人民群众。
高卫红举例,前不久,濮阳市人大收到了一封来自敬老院的感谢信。信中这样写道:“在你们的多次督导和关注下,经过1个多月的施工,彻底解决了困扰我们3年的吃水用水问题。”她介绍,人大这次联动监督活动,推动解决了很多民生实事。
【走,到农村创业去】
作为一位返乡创业的“90后”,信阳市商城县原耕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销售经理杨淑娟展示了她的致富法宝——一根丝瓜络。
“你能想到吗,这样的一根丝瓜络,在海外市场能卖到十几美金,还经常断货、供不应求。”杨淑娟说,2024年,她们的丝瓜络产品电商销售额达到了3700万元,丝瓜络也成为了全县的致富密码。目前商城县12个乡镇建立起丝瓜种植基地,丝瓜种植面积超万亩,成为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之一。
杨淑娟认为,乡村是个大舞台,年轻人可以尽情施展才华,同时它又蕴藏着宝藏,等待着“新农人”去发掘。
【创新乡村治理,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外在赋能不可缺少,但内生动力是真正的动力之源。
鹤壁市浚县白寺镇前岗村党支部书记刘海燕分享了她的故事。2022年,她返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经过几年的发展,她所在的前岗村由一个散乱差村,变成了鹤壁市五强村。
咋做到的?她说,她通过琢磨出巾帼服务队、退役军人服务队和红白理事会这“两队一会”,把党员和群众组织起来。
“如今,我们的内生动力越来越足,带动4000多户种植芦笋,28000多人就业,300多名留守妇女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挣。”刘海燕说。
【取证变得更便利了,证书的含“金”量更高了】
河南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制造业当家,需要很多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做支撑。
长期从事技能培训的华能沁北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培训中心培训专责康化对此深有体会。
面对镜头,他拿着一张继电保护员高级技师证书说:“它在我们电力行业内是最难获得、含金量最高的一张技能等级证书。以前,100个继电保护员里只有三四个人能得到它。但近两年,仅在我们华能集团系统内,就有10个人获得了这个高级技师证书。”
这个成绩的取得,是河南省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的缩影。康化谈及他感受到的变化:取证变得更便利了,证书的含“金”量更高了。
“许多优秀的学员入职年薪从10万元上升到了30万元,实现了职业生涯的重大跨越。”康化建议,一是在培训规模和培训力度上继续加强,再一个,广大企业能为职工建立技能岗位晋升和培训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