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郑州龙子湖新能源实验室内,科研人员正在进行技术攻关。记者 聂冬晗 摄
没有什么比未来更令人神往。
中原腹地,黄河之滨,省会郑州,在加快推进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正被打上一个个新的标签——
算力之城、人工智能之城、量子之城、传感之城、软件名城……
充满科技感的称谓,拓展着人们的想象边界,也在昭示着一个未来可期的新郑州。
未来产业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布局未来产业,就是布局未来。
“豫”见未来,郑州如何担当使命、立足实际、抢抓机遇,构筑竞争新优势?仲夏时节,本报调研组深入郑州,探寻这座“万亿之城”积极培育未来产业的思与谋、践与行、破与立。
向未来:前瞻谋划,蓄势而发
北龙湖畔,风光旖旎,一个个科创地标拔地而起。走进位于中原科技城创新孵化基地的中原动力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工业3D相机、人形机器人、复合机器人等高科技产品琳琅满目,让人惊叹:具身智能渐行渐近。
金水科教园内,龙子湖新能源实验室又一次迎来储氢领域研究应用新成果——科研团队攻破了固态合金技术氢能储存难题,让氢能“握在手中”成为可能。
“未来产业不是空中楼阁,结合技术积累、产业基础等,因地制宜、走对路,今天的未来产业就有可能是明天的新兴产业、后天的支柱产业。”调研中,企业和科研机构负责人表达了共同的心声。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是塑造竞争新优势的必答题。谁掌握了未来科技与未来产业,谁就紧紧攥住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金钥匙”,掌握了未来发展主动权。
竞逐未来产业,郑州的选择是什么?
肩负“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引领现代化河南建设”重要使命,郑州立足实际,前瞻布局氢能与储能、量子信息、类脑智能、未来网络、虚拟现实、区块链、生命健康、前沿新材料等未来产业,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示范区,引领带动全省发展新质生产力。
竞逐未来产业,郑州的支撑力在哪?
有底气。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作为首要战略,“三足鼎立”科技创新大格局巩固拓展,以中原科技城为主平台、主载体,郑州创新策源能力加速提升,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大有可为。
有基础。拥有高新技术企业5800多家、科技型企业1.3万家、专精特新企业3554家,形成了汽车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等六大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数字经济规模达65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50%,为现有产业未来化、未来技术产业化提供支撑。
有行动。着眼长远,大力实施未来产业前瞻布局行动,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既做“有心栽花花要开”的事,也做“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事,在多点发力中跨越赶超。
因地制宜、前瞻谋划,推动着郑州未来产业蓄势而发、抢滩占先。
竞未来:夯基赋能,落子成势
1秒钟,10亿亿次双精度浮点运算!走进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不免会惊叹它的“超能力”。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河南科学研究,这个“神算子”已服务国家级、省级项目400余个。
龙子湖智慧岛,郑州数据交易中心的环形显示屏上,数据交易信息实时滚动。揭牌运行一年多来,这个中心挂牌数据产品100余项,累计成交金额突破9亿元。
算力是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关键生产力,也是此次新质生产力调研关注的重点。
“郑州正在加快建设算力枢纽、数据枢纽。”郑州市发改委副主任乔治洋告诉调研组,“有了新型基础设施夯基垒台,以算力为支撑发展未来产业,很多事敢想敢干了!”
聚焦底座、要素、动能,郑州精细布局,落子成势。
——夯实算力底座。
向西,天健湖畔,规划面积达2.77平方公里的图灵小镇呼之欲出,紫光计算机全球研发中心和超级智能工厂、郑州人工智能计算中心、360智算中心等均布局于此。
向东,中原科技城,国家超算互联网核心节点工程加快建设,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国内最大、全球领先的公共算力服务平台。
抢抓“东数西算”工程战略机遇,率先建设中部地区第一张城市算力网,打造“算力产业高地”的郑州频添“胜算”。
——畅通数据要素。
龙子湖畔,中国电子(郑州)数据创新中心擎起河南数据要素“第一楼”,20余家全国数据要素型企业已集中入驻。
“数据要素是第五大生产要素,郑州是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先行城市。”中电(郑州)数据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蔡丽华说,郑州市与中国电子“牵手”建设数据金库,创新形成“数据元件”概念和操作办法,让数据在安全基础上“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助推郑州打造全国重要的“数仓、数纽、数港”。
——强劲发展动能。
一只“雨燕”引变革。APUS在郑州建立全球第二总部,落地多领域智慧应用,取得河南省首张大模型备案牌照,赋能千行百业。
一只“鲲鹏”振翅飞。鲲鹏软件小镇全面建成,已签约入驻华为云、京东科技、腾讯安全等82家企业,加快河南数字化转型。
一只“独角兽”提速跑。作为全省先进计算产业链“链主企业”,超聚变不断“聚变”,稳居国内服务器市场份额第二,2023年实现产值283亿元。
一个个“谷”应势起。中原量子谷、郑州智能传感谷、中国元谷、中原算力谷、白沙科学谷……一串“科创力”十足的地标勾画出郑州竞逐未来产业的深层逻辑。
算与数“夯基”,智与质“赋能”。近年来,郑州先后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国家区块链发展先导区,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不断蓄积面向未来的发展潜能。
赢未来:协同发力,创新突破
长期以来,缺乏高质量科教资源、创新策源力较弱成为制约郑州发展的短板,布局未来产业,郑州如何能顺利“落子”、不断将谋划变为现实?
调研中,答案逐渐清晰:郑州直面问题、正视短板,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协同发力,破题、蹚路、致远。
——搭建创新平台。
“努力进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像嵩山一样屹立在中华大地。”甫一进入河南首家省实验室——嵩山实验室,映入眼帘的这句话激荡人心。
“我们就是要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做‘顶天立地’的科研。”嵩山实验室科研部部长张涛一语中的。
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目前郑州拥有68家国家级研发平台、14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2家省实验室,高能级创新平台为未来产业点燃发展引擎。
——加速成果转化。
“种出”纳米金刚石;引入筛选出近20项成熟度高、落地性强的待转化科研成果,积极融入河南产业链、创新链……落地中原科技城以来,哈工大郑州研究院始终与郑州赋能共生。
统筹做好“从0到1”的科研创新、“从1到N”的产业转化,一大批一流大学(科研机构)郑州研究院、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集聚郑州,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让更多科研成果、前沿技术成为“生产线”上的产品、大市场里的商品。
——完善体制机制。
赋予首席科学家决定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PI制”等项目组织机制,形成企业出题、政府立题、科研破题协同机制……
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一系列新的体制机制建立完善起来,郑州立足新型研发机构,打通堵点、消除痛点,构建全周期全链条创新体系,贯通“政产学研金服用”,“解锁”创新力。
——汇聚八方英才。
跃迁之道,要在创新;创新之道,唯在得人。
郑州4次系统升级“郑聚英才计划”,实施青年创新创业行动,每年20余万名大学生来郑留郑工作,吸引更多“千里马”驰骋中原。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郑州常住人口增至1300.8万人,人才总量290万人,在郑两院院士达87人。
补短板、求实效、利长远,创新基因正融入这座城市发展的血脉之中,引发观念之变、思想之变、动能之变,铸就城市新气质。
向“新”而行,“质”胜未来。
郑州,未来不远,未来正来。(记者 孙德中 屈芳 张建新 王延辉)
郑州·新质生产力先锋图谱
产业家底
●拥有工业企业1.8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800家、科技型企业1.3万家、专精特新企业3554家
●重点打造20条产业链,形成六大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数字经济规模达6500亿元
创新天团
●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4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国家级企业中心24个,省实验室12家
●引进北京大学、香港大学等一流大学研究院8所,中原科技城在全国348个科技城中排名跃居第19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