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让青春在大山深处绽放-新华网河南频道
2024 02/08 17:38:40
来源:新华网

新春走基层|让青春在大山深处绽放

字体:

  雪后的太行山,群山披玉、万树生花,太焦铁路如巨龙般蜿蜒伸展在大山之间,伴随着一声声火车鸣笛声划破长空,一条条钢铁煤龙穿山而过。

  孔庄车站是坐落在太焦铁路“咽喉”处的一个四等小站,属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月山工务段,这里山高谷深,地形复杂。春运期间,高峰时段平均七八分钟就有一趟电煤列车通过,养护难度和运输安全成了眼下的“双重考验”。

  凌晨5点多,大山还未苏醒,孔庄线路维修工区的灯已亮了起来,两层小楼上“艰苦不怕吃苦 安全即是奉献”的大字在灯光的映衬下格外醒目。工长牛少雄正带着7名“00后”青年维修工开早会,安排着一会“天窗”点的各项施工作业。

  铁路系统的“天窗”,是指列车运行图中不铺画列车运行线或调整、抽减列车运行,为施工和维修作业预留的时间。

  会后,他们来到院子,检查作业工具。内燃扳手马达的嗡嗡声伴着柴油味儿,使原本寂静的小院儿变得热闹起来,此时天色已初露熹微。

  山里交通不便,尤其是雪后,几乎所有的作业地点都要靠步行到达,这次他们要在仅有的1个半小时“天窗”点内,完成测量轨距、复原、捣固等多项工作。

  “雪后温度特别低,根据热胀冷缩原理,钢轨、夹板处容易发生断裂,我们检查时,一定要再细致一点。”前往作业地点的路上,牛少雄向大家提示作业要点。

  2月7日,工长牛少雄(右一)向大家提示作业要点。新华社记者 史林静 摄

  紧张的“天窗”时间结束后,记者才有机会跟他们聊上几句。

  “在孔庄的工作生活如何?”

  “苦!而且还是‘自找苦吃’!”大家几乎异口同声。

  “00后”刘江旗是几个人中离家最远的。三天的假期,800公里的路,往往在路上走两天,在家里呆一天。

  22岁的李腾坤,刚到孔庄车站3个多月。这里一天只有一趟摆渡车可以出山,往往一周外出采买一次。赶上大雪封山,只能等待供给。

  牛少雄虽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其实只是个“90后”,来孔庄车站五年,从未网购过,因为快递无法送达这里。

  工作的难度也超出想象。

  维修工区负责的17公里道路内,有25条隧道、3座桥梁,且弯道多,仅有1.6公里直线,一旦发生险情往往紧急且棘手。

  “直线铁路可能一个月都不需要维护作业,弯道几乎每天都要维护。”牛少雄说,这样的工作强度和难度既是挑战,也是锻炼,从这里走出去的人,几乎个个都是技术能手。

 2月7日,孔庄维修工区的“00后”们在检查轨距,为次日“天窗”点作业做准备。新华社记者 史林静 摄

  “这条铁路只要停运两天,万家灯火都要灭了。”都知道责任重大,所以越是天气不好越要加密巡视,天最热的时候要防胀,天冷的时候要防断,还有雨巡、雪巡……

  牛少雄观察“00后”青年职工的心态变化,大家都会经历从好奇、新鲜,到失望、崩溃,而最后如出一辙地选择坚守,这可能是“孔庄精神”的独特之处,也是青年人蜕变的过程。

  2月7日,孔庄维修工区“00后”们在整修铁轨设备。新华社发 王占军 摄

  牛少雄对记者说,每一个到孔庄车站工作的人,都会去“孔庄精神”展览馆看一看。前辈们点过的煤油灯、挑水用的扁担,记录着自建站60多年来坚守在这儿的孔庄人,那些个口口相传的故事,也深深影响着大家。久而久之,他总结出孔庄青年吃苦的两种境界,即由最初的“被动”吃苦,在经历一系列艰苦磨砺后,快速成长,变成留在孔庄“自找苦吃”。

  2月7日,孔庄维修工区“00后”们在工长牛少雄(右一)的带领下,开始一天的工作。新华社记者 史林静 摄

  维修工区的院子里有8棵柏树,郁郁葱葱,是20世纪八十年代的老工长刘建忠带着职工从山里移来的,以此寄望后来人能像柏树一样坚忍不拔,在艰苦的环境中扎根。

  在线路一侧,这些“00”后按照各自分工,三两一组,有的负责紧固松动的扣件、有的负责测量。莫说冬天无颜色,远远望去,这些明黄色的工装犹如点缀在山间的迎春花。(记者史林静)

【纠错】 【责任编辑:谷婷婷 王晓飞】